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于文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农业农村部“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实施以来,发掘出38份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种植、抗稻曲病的育种可利用优异种质,为加快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高效的材料基础。
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了解到的消息。
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晓明研究员介绍,该项目实施以来,发掘出强耐盐种质W11、对多个南亚和东南亚稻瘟病小种具有高抗性的野生稻W341、高抗稻瘟病品种N107等38份育种可利用优异种质,为加快优异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资源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水稻资源工作者要坚持“四个面向”,勇于创新。“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成效显著,但仍需加大精准鉴定力度,加快发掘优异基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优异资源向优良品种的转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
据悉,科研人员将进一步做好野生稻和栽培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持续发掘符合当前及未来产业需求的优异种质资源,将资源展示和精准鉴定相结合,加强育种种业共享服务利用。
据了解,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正在加强。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建设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项目,位于三亚市崖州区,预计今年6月完成建设,建成后资源保存能力将达4万份,年鉴定评价1000份以上。
作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资源圃以植株种植的形式使野生稻种质资源活起来,有利于水稻种质资源优异性状的发掘,促进共享利用,进一步支撑产业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2 1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