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高温之下,导游死于热射病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7-08 14:23:00 来源:澎湃新闻

从业20年的导游龚贺永远留在了北京的酷暑里。

7月2日上午,48岁的他带着研学团的孩子们穿梭在北京颐和园景区中。两个小时后,烈日当空,高温袭来。龚贺脚步放慢,话语减少。

没有人发现他的异常。他默默带着孩子们上大巴不久,彻底昏睡在座椅上。

送院抢救时,他的体温升到42摄氏度。医生最后给出结论,“送晚了”,他死于热射病。

最后一站

那天,颐和园是龚贺带团游览的第一站,也成了最后一站。

北京市气象局2日7时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早上8点,按照预定路线,龚贺从酒店出发,和研学团的孩子们坐上大巴车,和他一起的,还有一名助教。出行前,他们备好了遮阳伞和矿泉水。顺利的话,下午五六点就能完成当天的行程。

研学团队一般30至40人,以6岁到12岁的中小学生为主。通常还有一名研学老师作为助手,协助导游完成带团工作。

作为领队,龚贺主要提供旅游景区的讲解服务,还包括介绍北京的饮食文化、传统习俗等。大巴车行驶时,他也会对行程和景点进行讲解。到午间,他再负责安排所有人用餐。

高温之下,导游死于热射病

龚贺在给小朋友们讲解

上午10点左右,他们抵达颐和园,气温也在不断升高。颐和园是室外游览景区,每到假期,游客熙熙攘攘。北京市气象局数据显示,当天12时,北京市大部分地区气温35-36℃,其中南郊观象台气温36.3℃,高温黄色预警持续中。

导游王冰也带团走过颐和园的线路。在她看来,这个景点算是比较轻松的,而像故宫这类景点一般连带着看清晨的升旗仪式,凌晨两点就要起床。旅行团通常会安排逛完颐和园,下一站去圆明园,或科技馆,或鸟巢和水立方,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个景点。

游览前半程的一个小时里,龚贺像往常一样,耐心地向所有人做讲解,他尽量选择在阴凉处,避免太阳照射。但是到了后半程,他的话明显变少了。

从颐和园出来之后,龚贺提前联系过大巴车司机,确定车停放的位置。大巴车司机回忆,龚贺和他语音聊天的时候,已经听不清楚他说的话。司机便直接打电话告诉他在哪里上车。龚贺身高1米8,体重两百斤左右,在人群中很显眼,朋友们称他为“大熊”。但那天,没有人注意到他异常,他也没主动提起身体不适。

中午12点16分,上车以后,按照规矩,龚贺应该要拿起话筒告诉孩子们,下一站要从这个地方去吃饭的餐厅,车程大概多久,到了餐厅要怎么做等等。但是那天,他坐上大巴车第一排座椅后,就没再说一句话。

车开到了餐厅所在地,龚贺一动不动,没有下车,助教则把孩子们带到餐厅。司机扭头对龚贺说,该下车吃饭了,这才发现他已经昏迷了,急忙跑去告诉助教,助教拨打了120救护车,那时已经是下午一点二十左右。

37岁的王冰和龚贺认识有七八年,曾与他共事。让她最难过的是,龚贺从出现不适到昏迷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发现异样。

龚贺的前同事和朋友张凯提到,行内人对这种情况比较敏感,“发现不对劲,会第一时间给旅行社打电话。”王冰解释说,研学团的助教多数都是由旅行社招的兼职人员,最主要的工作是看着孩子们,以防走丢。

据龚贺的同事向张凯转述,他被送到医院之后,体温是42摄氏度。医生说“送来晚了”,死因是“热射病”。“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患者体温会迅速升高,高达40摄氏度以上或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意识障碍等症状。

吴威是龚贺从小到大的朋友,也是一名导游。龚贺出事前一天,他正在青海带团,还跟龚贺说自己有高原反应。龚贺分析说,“你三年半不出团,身体免疫力下降了吧。”

6月25号那天,龚贺送吴威去坐机场大巴,第二天飞青海。那天龚贺临别只说了句,“等你回来再说。”如今,吴威再也无法知晓龚贺想说什么了。

体力和脑力的结合

张凯是事发那天傍晚知道龚贺去世的。在他记忆中,龚贺之前坐飞机去丹麦,十个小时的行程,抵达目的地后倒完时差就立马带团活动。

导游群里,一个龚贺的朋友回忆,“大家在旺季都找不着导游,他又是比较元老级别的,肯出来带团,也算帮忙”,在他去世前一天,曾说天气太热了,再多钱也暂不再接团。旁边有人插话,说实在受不了,甩了得了。龚贺又说,既然接了,怎么也得带完。

张凯回忆,龚贺大概是从今年4月开始密集接团的。他曾在4月29日的朋友圈写道,三年以来的第一次(旅游)井喷,让他想起来2002年第一次带团的五一假期。

开始带团后,王冰在途中遇到过龚贺几次。龚贺常带行程较少的研学团,他是北京人,对景点熟悉,带团得心应手。

张凯也是一名导游,在北京生活了13年。5年前,他和龚贺成了同事。张凯说,按照往年的经验,北京的天气在7月中下旬才会比较炎热,但今年从6月底开始就连续高温。

张凯从2007年进入旅游行业,平时也会关注天气变化情况。7月2号那天,他感觉气温“猛地一下就上来了”。

那天中午,车内的温度已经高达40多度。12点的时候,张凯在北京西站送上一个团的孩子们,下车的时候,他感觉阳光毒辣,烤得脖子发烫。送走孩子们,他去了卫生间,打湿头巾之后放在脖子上,才凉快一点。但不到10分钟,头巾就全干了。

这是他体感最热的一个夏天。据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介绍,7月份,预计北京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已出现多次35℃以上高温天气。”根据气象部门此前预测,7月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的可能性大。

龚贺出事那天,王冰正在故宫带团。中午时,她感觉空气变成了热浪,没有办法呼吸,景点里全是人。带团过程中,她要不断说话,这种天气下带几天团以后,她的嗓子完全发不出声音。

高温之下,导游死于热射病

告别龚贺的微信群

张凯觉得,导游是对脑力、体力和表达力要求很高的职业。

他说,北京市区内的旅游景点比较集中,比如故宫-景山公园-北海公园这条线路,考虑到交通时间上的成本,必须连续性地走。不然回酒店休息一趟再出来,可能花费两个小时,景点就关门了。通常会利用在车上的时间休息片刻,恢复体力。

另外,北京各大博物馆和景点,都需要提前预约,“这就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张凯说,他以故宫为例,疫情期间,故宫一天售3万张票,今年放开以后,依然是一天3万张票,每天的行程结束以后,晚上导游们会加班守在电脑前,替游客抢票。

以前,导游刷身份证,就可以带整个团队进入景点。但现在需要在景点门口排队一个小时左右验证预约的游览票,且门票仅在当日有效。“在高温天气下排队,增加了中暑的可能性。” 王冰说,导游领队身上大多备着藿香正气水,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

每天出发前,她得算好时间,不能迟到,中间环节也不能掉链子。按照她的经验,她推算龚贺那天早上5点左右就得起床,带孩子们吃早餐,“提供保姆式服务”。

那天龚贺接待的游客来自外地,在三五天之内,他要把计划的行程都完成,否则,后期会被投诉,公司会扣他服务费。

据张凯介绍,导游挂靠在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机构,分为专职导游和兼职导游,前者固定服务于一家旅行社,后者则可以给多家旅行社带团,但一般不会签订劳动合同。专职导游在淡季也有团带,而兼职导游只有旺季才会有活。

他和龚贺都是兼职导游,“挂靠旅行社,每年还要交管理费,所有的保险养老金都要自己交,带团会给一定的劳务费。”

吴威称,龚贺那天的团算是旅行社派的活,下班就结账。他很担心龚贺无法申请劳动补偿,“不单是导游,那些临时雇佣,提供劳动服务的从业者,在高温情况下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呢?”

龚贺去世后,他挂靠的旅行社工作人员曾去家里协商赔偿,赔偿数额还在协商。

门没再打开

龚贺带团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张凯回忆,疫情之前,他们全世界各地带团跑,一年能挣上几十万,常去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一般每年4月到10月是旅游旺季。

2018年,龚贺转到了其他旅行社工作。虽然各带各的团,他们还经常会碰到一起,聊起工作和生活。

在国外带团的岁月,龚贺看过拉普兰飘过粉色的雪,雷克雅未克天空闪烁的极光,讲过北京故宫的龙吐水,坐过斯里兰卡的火车。他最喜欢挪威的峡湾小镇,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躺在草坪上,在夜里仰望星空。

高温之下,导游死于热射病

龚贺的朋友圈

疫情期间,出境游暂停,龚贺的同行中,有转型去送外卖的,有开网约车的,有跑物流的,也有自己创业的。张凯的印象中,龚贺是2020年选择转型做国内地接导游,做过直播带货和探店。现在带研学团,他月收入万元左右。

2020年10月,龚贺在朋友圈写道:2020年的第一个团,比往年来得更晚一些。重温走过的路,回想起多年前,曾经和朋友吃过一碗延吉冷面后,从西单走过马甸。恍如隔世。

今年4月份,龚贺告诉王冰,他计划转型开一家艾灸店。旅游行业越来越累,他干不动了。等艾灸店开张,他要邀请朋友们过去体验。

在张凯眼里,龚贺性格热情直爽,跟所有人都能处得来。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会主动打招呼问好,天南地北地聊天。他会隔三差五约着大家吃饭。龚贺知道张凯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会主动借钱给他,从不计较。

吴威回忆,1999年那会儿,自己已经是一名导游,他知道龚贺表达能力强,善于交流,书看得多,读书时作文写得好,觉得他“有当导游的天赋”,就劝他也去考一个导游证。第二年,龚贺拿到了导游证,就从散客开始带。他们两家住得也不远,父母是老同事。平时有团时各忙各的,没团时就常聚。

小区的邻居大多认识龚贺,听闻他的死讯后,很多人难以相信,去他家敲门,但那扇门没再打开。

李伶是龚贺楼上的邻居,在小区遇见时,龚贺会和她热情打招呼,聊上两句。在她印象中,龚贺“有拼搏精神”。除了导游的主业外,他还投资开过一个卖果干的店铺,“但因为疫情,生意一直不太好。”

疫情封控的时候,邻居们想买零食,龚贺答应免费送上门。店铺距离小区开车需要两小时左右,出行不便时,他也按时挨家挨户地送。

后来李伶感染了新冠,龚贺用家里的最后一根葱,给她煮了一碗热乎乎的葱姜水,送上楼,李伶没敢开门,怕传染给他。龚贺说,没关系,他身体好,抵抗力强。

龚贺是家中独子,有一个80多岁的父亲和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以前,他有时间就会开车载着父亲,去养老院看望母亲。龚贺走后,老父亲之后只能依靠在上海的几个亲戚帮忙了。

龚贺一直单身,之前一年有两百天都在境外工作。“天天在外头漂着,女孩成家都要图一个安稳。”吴威说。

他养着一只狗,是黑白色毛发的柯基,叫鲁格,取意德国手枪“鲁格P08”。谭佳是龚贺的邻居,也是一只金毛和一只柴犬的主人,以前她常常约上龚贺一起遛狗。

在谭佳眼里,龚贺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在做导游之前,他在一个五星级酒店当过西餐厨师,他经常邀请朋友上门品尝他的手艺。

龚贺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留下的介绍,像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北京土著,从小好吃。长大后做过五年西厨,后来又做了二十年的导游和领队。走过五十余个国家。

最后他说: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

(张凯,王冰,吴威,谭佳,李伶为化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8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北京一导游热射病去世 同事:带的是研学团,感觉不舒服后坚持把学生带上大巴车
...,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医院证明显示,“龚哥”是因为热射病去世的。7月3日,“龚哥”的同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49岁的“龚哥”原本在带领研学团进入颐和园一小时后就已经感觉到有一些
2023-07-04 08:00:00
北京一导游中暑去世,热射病急救记住这三步!
...,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医院证明显示,“龚哥”是因为热射病去世的。7月3日“龚哥”的同事告诉红星新闻,49岁的“龚哥”原本在带领研学团进入颐和园一小时后就已经感觉到有一些不舒服
2023-07-04 10:57:00
上游科考室|北京一导游因热射病去世,高温天肥胖人群要小心了?
...,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医院证明显示,“龚哥”是因为热射病去世的。热射病这一医学名词近年来开始出现在各类媒体,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与中暑有何区别,哪些人属于热射病的高危人群?对
2023-07-05 20:51:00
科普|北京一导游热射病去世!热射病病死率高,别大意
...,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医院证明显示,“龚哥”是因为热射病去世的。据事后了解,当天上午10点左右,“龚哥”带领一个学生研学团进入颐和园景区游览,12点左右从颐和园出来,返回大巴
2023-07-05 19:24:00
北京一导游中暑身亡,当天工作细节披露
...救电话。经抢救无效,“龚哥”不幸去世,死亡原因为“热射病”。对此,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作出安全提示,游客和从业人员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补水,备好必要的防中暑药
2023-07-10 09:44:00
...户外的劳动者健康如何防护?7月2日,北京一名导游因为热射病抢救无效而死亡,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高温下的保护。连续3天最高气温突破40℃北京高
2023-07-09 11:53:00
· 高温下火爆的暑期游,日薪千元“一导难求”
...温,这给导游和游客带来极大的考验。北京一名导游因为热射病去世,更是引发极大关注。李媛媛,北京目前旅行团队分两种,一种是多日游,这样的团队导游会很累,因为很多团都有观看升旗仪式
2023-07-21 13:58:00
一些户外安排仍然“热辣滚烫”
...划旅游,都应采取相应的防暑降温措施,以防出现中暑、热射病等危害生命健康的问题。然而,记者探访发现,一些防暑降温措施落实还不到位,一些旅游行程安排也不够人性化。探访一 有的文明
2024-06-14 03:55:00
媒体:一名北京地接导游在颐和园中暑送医,经抢救无效死亡
...时因中暑送医,经抢救无效而离世。近期,北京经历持续高温,曾创下连续3天最高温度突破40度的历史纪录,而北京的旅游市场也随着暑期到来而急剧升温,提醒广大游客及户外工作者注意防暑
2023-07-03 15:5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京津冀(涞源)风筝艺术节在保定市涞源县启幕。五彩斑斓的特色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蔚为壮观。活动现场还有“阵式”风筝表演、风筝文化主题展陈和DIY体验,为游客带来全方位的风筝文化盛宴
2025-09-21 08:06:00
假如有一天,父母生病或受了委屈,而自己远在千里之外,无法及时在场,怎么办?失独、丁克老人无儿无女在养老院受到欺凌,怎么办
2025-09-21 08:21: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 通讯员 刘韵婕)昨日上午,一名外籍船员在船上作业时不慎从高处坠落,身受重伤。厦门边检总站东渡边检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025-09-21 09:01: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吴君宁)昨日,以“携手健康 共创美好”为主题的第22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2025-09-21 09:01: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昨日,台湾海峡连发两次地震,厦门震感明显。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第一次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9月20日6时56分
2025-09-21 09:01: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通讯员 齐铭)为逃避停车费,车主林某竟私下制作一张别人车辆的车牌,进出小区时“贴”在自己车牌上
2025-09-21 09:01:00
江北新区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十大首创成果发布 35个项目签约落地南报网讯(通讯员徐迪慧记者李都)诺奖得主发表精彩演讲
2025-09-21 10:25:00
以城市之名,促开放创新——写在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召开之际(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黄琳燕9月的南京,桂香渐浓,商机涌动。一场承载着城市开放创新梦想、延续30余年的经贸盛会将如约而至
2025-09-21 10:25:00
南报网讯(记者鲁舒婷)9月19日,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在南京四方艺术湖区美术馆正式启幕。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2019年创立
2025-09-21 10:26:00
裁员的HR,自己“当场崩溃”了
作者:赵淑荷HR杨影后来经常想起那个红着眼睛的程序员。那是她经历的第三次大规模裁员。历经前两次磨炼,杨影以为自己已经变得“铁石心肠”
2025-09-21 15:26:00
走出大山,为了更好地归来|“这五年,他们过得怎么样”系列报道之五
五年前,无数乡村奋斗者的身影散落在远方的土地上,他们憧憬美好生活,从连绵的群山中走出。五年来,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2025-09-21 12:04:00
河北新闻网讯 当前保险市场日趋繁荣,规范营销、做好适当性管理,以及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均与消费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沧州中心支公司特此提示
2025-09-21 12:46:00
多国冶金及材料领域青年专家齐聚唐山开展学术交流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9月20日上午,2025年国际冶金过程青年学者研讨会暨2025年中日韩钢铁材料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唐山市启幕
2025-09-21 14:19:00
指尖塑非遗,面塑绽新光——广平镇双庙魏小学面塑校本课程纪实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超 通讯员 马晓茹为落实东昌府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突破年“五个一”行动中“掌握一项艺术特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09-21 14:30:00
四川友谊医院:为患者提供从诊断到康复的全周期高品质医疗服务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除以往的治疗方法外,介入治疗技术在肿瘤癌症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5-09-21 1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