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破冰者白响恩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2-27 15:1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妇女网

破冰者白响恩

肖全/摄

破冰者白响恩

白响恩在“育锋”轮驾驶舱里。

破冰者白响恩

白响恩在“雪龙”号前。

编者按

今日,《中国妇女报》联合内容媒体新世相和中国品牌全棉时代,共同推出原创记录《她改变的》白响恩篇,讲述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白响恩如何坚守自己热爱的事业,在人生的风浪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肖睿

每一次出发,对于白响恩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探险。

2012年,白响恩随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破冰考察船“雪龙”号远赴北极,成为中国第一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

驾驶着“雪龙”号驰骋在北极的冰面时,白响恩仿佛看见了多年前的自己:一个小女孩,站在轮船驾驶室的外面,眼里都是渴望。

驶入那片男性主导的海域,白响恩遭遇过刻板的偏见,也经历了无数的危险。海洋广阔也寂寞,她怀着无畏的精神和扎实的学识,征服从不因性别而宽待的严酷自然,一次又一次航向未知的挑战。

2022年8月,白响恩又一次从海上归来,走下舷梯,她拿到了那张梦寐以求的船长证,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

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白响恩感慨:“船航行在海上,可以驶向任何方向,船长的职责是在所有路线中选择出一条航线,人生也是这样,选择航线的船长,只有自己。”

“女性为什么不能上船?”

白响恩出生在一个航海世家,外公当了一辈子的海员,父亲也从事海运工作,家住在黄浦江边的她,在咿呀学语时,便对轮船有了懵懂的向往。

白响恩幼年时,上海还不似如今繁华,摩天大楼没有建起,只有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轮船,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国际大都会的繁忙。

来往的船只里,有货轮,也有游轮,还在上幼儿园的白响恩常跟着父亲坐轮渡往返于浦东和浦西之间,大大的轮船上,常能听见一个小囡和爸爸的对话:

“爸爸,船头那间很神秘的屋子是做什么的?”

“那是驾驶室,里面是控制轮船的设备。”

“我能进去看一眼吗?”

“不行,那里只有驾驶轮船的工作人员才可以进去。”

“那我也要去开船!”

“女孩子是不能开船的,咱们国家‘开轮船’的学校都不招女孩子。”

每当这时,小小的白响恩总会垂下头,对于年幼的她来说,开轮船,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家里人起初对白响恩也有不一样的期待,比起航海,父母更希望她能做一名医生,她的名字也来源于此,“‘白响恩’这个名字看上去像‘白求恩’,因为爸妈希望我能够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好医生,治病救人。”

但白响恩并没有对医学产生兴趣,相反,大海像是有魔力一样,一直吸引着她。

白响恩还记得,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她的很多个寒暑假都是在爸爸工作的船运公司里写作业度过的。“那时候经常听爸爸的同事们聊天,都是跟船舶有关系的事儿,虽然那时我还很小,他们讲的内容我都听不懂,但时间久了就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

或许也正是从那时起,白响恩就和航海、轮船默默建立了一种连接,这种连接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那些专业的内容,熟悉的是那种耳濡目染的氛围。

直到2000年,父亲一次无意间的“分享”,让这种连接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

那时白响恩正读高一,父亲带回一份招生简章并告诉她,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要开始招收女生了。白响恩一下子燃起了希望,“他可能觉得那只是行业里面的一个‘奇闻’吧,但当他像讲新鲜事儿似的跟我分享时,我真的把它听进去了。”

白响恩马上研究起报考的条件:身高要达标、视力要好……一项项要求她都符合,这让她很是兴奋。看到她激动的样子,父母对她说:“如果你还是坚持这个梦想的话,我们愿意支持你。”

自那以后,白响恩拼命学习,高考报志愿时,她从提前批到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全部都填了同一所学校。终于,命运没有辜负有梦想的人,她在2002年考入了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从此开启了自己的航海生涯。

白响恩入学的那年,整个专业大概有300名学生,而女生只有不到30人。

航海之路并不好走,白响恩和她的同学们首先要面对的,便是行业内对女性的偏见。在传统的航海文化中,人们觉得女性上船不吉利,就像认为打鱼的人在船上不能翻鱼一样,这鱼肚一翻,是要翻船的。

对于这种观念,白响恩不屑一顾,“我觉得太封建了,女性为什么不能上船呢?女性都能上天,还不能上船吗?”

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航海业中女性都是少之又少的。除了观念上的刻板印象,还因为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一条船上只有十到二十几个人,可船上却有诸多如撇揽、敲锈的重体力活儿,女性很难独自完成,也正因如此,船运公司往往更愿意招收男性。

白响恩不服输,“面对那些固有的偏见,我不会直接跟你顶着杠。我就默默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你认识到女生和男生是一样的,甚至女生有时候还能做到男生做不了的事。我会愿意用5年、10年,哪怕20年的时间去改变人们对一个女性的看法。”

白响恩也的确这么做了。

大学的学业十分繁重,她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中。除了理论课,她还要学习很多实操类的课程:游泳、跳水、消防、救生、医疗……“那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每天都有学不完的知识和技能。”

也正是在一节节专业的课程中,白响恩了解到,“在航海员的选拔上,男女并无差异,主要是看航海资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航海员,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航行实践,耐心与毅力缺一不可。”

“育锋”轮第一任女驾驶员

白响恩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上船是在2004年,那年她大三,在学校的校船“育锋”轮上实习。

她记得很清楚,当时是五月,天气很好,大家要去南京的码头上船。出发的前一晚,白响恩罕见地失眠了,“一直想自己有没有什么东西落了没带,怎么也睡不着,眼睛闭起来数羊,数到一万,人还清醒着。”

第二天的路程要三个多小时,一路上大家都在睡觉养精蓄锐,只有白响恩激动得眼睛都没闭一下,“我就觉得,马上到港口了、马上要上船了、马上就要开始我人生第一次航海的经历了,只要一想到离自己的船长梦更近了一步,我兴奋得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刚上船的阶段,所有人都晕船,很多男生都吐得“稀里马哈”的,白响恩就是忍住不吐,“我就觉得别人晕,我一定不能晕,最起码不能在你们面前吐。”

上船前,白响恩带了一包榨菜,本是为了偶尔解馋,却没想到成了她的“秘密武器”,“每次要晕的时候,我就拿一颗榨菜放在我的舌头下面,因为它很咸、很辣,很提神,等它没有味道了,我就吐掉,再换一颗榨菜,后来我就发现榨菜带少了。”白响恩笑着回忆道。

在船上的实习就是轮换跟班,帮厨班、打扫班、卫生班、驾驶班……一条船上有许多工种,每个合格的海员都要能做到身兼数职。第一次排到驾驶班时,白响恩终于能够走进那间“神秘”的屋子,“真的进去以后,那种兴奋是不一样的。以前我见到的都是渡轮,驾驶舱很小,而‘育锋’轮的驾驶舱有整整一层,舱里都是仪器设备,亲眼看到的感觉是很震撼的。”

那天,白响恩一直站在驾驶员身边,静静地不说话,只是看驾驶员如何操作,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学。

这是白响恩第一次从驾驶台的角度看出去,舷窗外,大海无垠,一切都很平静,但她的内心是抑制不住的澎湃,“在那一刻,我就确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并将继续走下去。”

2008年,白响恩研究生毕业,留校成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她也没有放弃一线上船驾驶的实践。不久后,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海里诞生了:申请在校船“育锋”轮独立当班,这意味着不需要教练在身边,自己开船。“相当于一个人拿到驾照后,真的开始上路开车,而不只是‘本本族’。”

当白响恩把这个想法告诉她的师傅,“育锋”轮当时的船长丁军平时,丁船长很惊讶,“她提这件事的时候,我确实有些意外,因为校船上还从来没有过女驾驶员,所以我告诉她可能还要跟校领导讨论一下。”

为此,学校多次召开安全生产会,各方反复讨论,要不要让一个女生去开船。白响恩也一次次向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她说:“我也是学校培养的,为什么不让我做驾驶员呢?如果不能让我开船,招我来干什么?”

最后,是丁船长的“护航”为白响恩争取来了这次机会。“师傅说没关系,小白在刚开始开船的时候,我会在旁边看着的。学校看最专业的船长都发话了,才终于同意我去驾驶‘育锋’轮。”在白响恩心里,正是丁船长的这次支持,带她走上了更广阔的道路。

“他从来没有否认和反对(我的决定),总是鼓励我再向前一步。”可以说,丁船长就像一盏理想的灯塔,为白响恩指明了方向。

当时,“育锋”轮航线往返于江苏南京港和韩国釜山港之间,途经的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水域之一。刚开始独立当班时,面对复杂的水面情况,白响恩难免紧张,“每次我觉得困难的时候,师傅都很淡定,水面上那么多船,他竟然毫不慌乱,每个指令都叫得那么轻松。”在崇拜的同时,白响恩也下决心,要学习师傅那种镇定自若。

但在船上,白响恩有时也会被丁船长“骂”得哭鼻子。

让白响恩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被骂哭”,是在她做三副的时候,“船长要三十六个小时在驾驶台,那次师傅本来在小睡,却突然醒来叫了一个很大的舵令,我被他吓了一跳。后来才发现,如果当时他没有叫舵令,我们的船就会压到对面的航道上。”

危险过去后,丁船长很严肃地批评了白响恩,“你为什么不提前调整好船位?为什么不提前打出余量?遇到这种危险,你为什么不把我叫醒?”

白响恩觉得有点儿委屈,“那个时候我觉得他三十几个小时没有睡觉,很辛苦,不太好意思去叫醒他。”

丁船长告诉她,“船长在驾驶台的作用就是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立刻处理。在开船这件事上,没有任何借口,永远要以安全作为第一前提。”

白响恩明白,师傅的严厉都是为了让她的驾驶技术更加扎实,“我从心底感谢他的栽培,才让我有机会成为‘育锋’轮的第一任女驾驶员。”

驾驶“雪龙”号,破冰

对于白响恩而言,成为第一位驾驶“育锋”轮的女性,不仅意味着她航海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从0到1的突破。“因为在当时,哪怕你从海事大学毕业,学了航海技术专业,但是在这之前几乎没有女性真正在船上工作,更别说做驾驶员。”

没有人告诉白响恩,怎样可以成为一名女船长,整个行业里也没有一个引领性的榜样可以让她去追寻。在她起初上船的那些年,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着前行,“真的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毕业几年后,和她一届的女同学,只剩她一个人还在坚持跑船。“从实习生做起,刚开始要在船上敲锈、油漆,然后才能做水手,再然后要去做三副,三副做满12个月后,才能够应聘去做二副。”

“我觉得自己就像武侠小说里初入江湖的年轻人,每上一艘船都是进入一个新的‘门派’,每位船长都是一位新的‘宗师’,他们招式不一样,对我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在我心里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多闪光点值得我去学习。”

就这样一直在船上“修炼”了4年,白响恩迎来了她航海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驾驶“雪龙”号,穿越北冰洋。

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要乘坐“雪龙”号开展科考任务,对外招募航海志愿者,听到这个消息,28岁的白响恩立即报了名。

经过层层选拔,白响恩从三十多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接到电话通知时她正在船上工作,“那一刻被幸运砸中的眩晕感,至今萦绕在我的脑海。”

丁船长想起那天,白响恩找到他,告诉他自己要上“雪龙”号,丁船长问她,“你真的想吗?”白响恩很坚定,“我想,我的梦还没有完成,我要去。”

“除了她想,她还做了,所以,她成功了。”丁船长说。

6月27日,“雪龙”号缓缓驶入大海,白响恩的极地之旅正式启航。

作为船上的二副,她主要的工作是规划“雪龙”号在极地科考中的航线,选出一条既经济又安全的线路。

巨轮一路向北,当浩瀚无垠的北冰洋出现在眼前时,白响恩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白雪茫茫的大海上,前面的冰路不断地被破开,冰的裂缝越来越长,我驾驶着万吨的轮船驰骋在冰面上,那一刻特别感动,为自己也为团队。”

在冰区航行不同于普通的海面,充满了不确定,因此对驾驶员的要求也更高,要时刻了解冰情,做出预判,控制航速,并找到一个精准的角度切入浮冰。在有些冰情复杂的区域,甚至需要几次前进、后退才能完成破冰,需要绝对的耐心和细心。“可以说,极地航行就是把生命交给未知,再有经验的船员都无法预判意外何时会来临。”白响恩说。

让白响恩终生难忘的一次意外,发生在8月30日。那天,巨轮正沿着高纬航线向极点挺进,由于作业海区冰层厚达1.5米以上,还被混有大量冰脊的冰雪覆盖,“雪龙”号在连续突破两道冰脊,冲击第三道冰脊的时候,被卡在了冰中无法动弹。

前面是厚重的冰脊,后面是不断被强大气旋吹来的碎冰,在北极的极端天气下,巨大的“雪龙”号在一望无垠的冰海里显得十分渺小。

白响恩和团队尝试了十多种方案,都以失败告终,“当时,我们已经被困好几个小时,如果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方案,燃油、淡水、粮食都很快会消耗殆尽,可能所有人都会被永远留在北极。”

直到今天,提起当时的场景,白响恩仍然觉得惊险万分,“我们经过多次调整压载水,使船舶不断摇晃,才最终通过自身震动打碎了周围的海冰,脱离了险境。”

白响恩觉得,那次脱险的背后,是多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带来的冷静思考,是永不服输的“极地精神”,更是团队在出发时就有的坚定信念:开着中国船,穿越北冰洋,书写一个属于中国的“逗号”。

到达北极后,有一次,白响恩去给冰面上的科考队员送水,回船的路上,脚下的冰层突然破了一个大窟窿,还来不及呼救,白响恩的右腿就陷进了冰冷彻骨的水里。

一瞬间,她感到右腿就被冻住了,变得麻木、僵硬,整个身体几乎失去知觉。

好在,身边有两位队员将她及时拉了出来。回到船里,医生告诉她,千万不能用热水去冲腿,只能等它自然地恢复体温。坐在船舱的地上,白响恩觉得右腿仿佛被一万根针扎过,也感觉到一阵阵后怕,“北冰洋当时的深度有4800米,可能一瞬间人就没了。”

那天,白响恩第一次感到面对了生与死的考验。“如果真的遇到什么危险,都没有给家里留下什么,可能会很遗憾。”后来,白响恩在驾驶台上给家里写了长长的一封信,通过电子邮件“寄”给了家人。

如今再回想起和“雪龙”号共同探险的时光,白响恩仍历历在目。她不断说起“雪龙”号成功的意义:“过去赴北极的航线都是往西北走,而‘雪龙’号走的东北航线是我国首次穿越北极航道,意义非凡,亚洲的船舶如果能通过北极航道去往欧洲,可以比以往节省40%的航程,会大大减少航运成本。此外,我们带回的科考成果也为全世界共享,为北极地区的海洋地理、化学、大气等各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选择,让改变发生

有人好奇,那封在“雪龙”号上“寄”出的家书,都写了什么内容。

实际上,因为怕家人担心,白响恩并没有告诉他们自己遇到了什么,“我只想跟他们说,我今天特别想家,想你们,谢谢你们这些年对我的支持,给了我很多动力,让我能不断地去追寻梦想。希望回去以后,我能不要那么忙碌,尽量多陪陪你们,有更多时间跟你们在一起。”

在白响恩心里,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每次出海,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久,海员长时间在大海上航行,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而消解这种孤独最好的方式就是远航归来。“每当听到可以回家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激动,就是因为能够见到自己的家人了。”

每一次出海,都加足马力去突破和探索,然后在疲惫的时候,回到家人的身边。这是每一个航海人的人生,就像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的母港,那是它出发和到达的地方。

“雪龙”号的母港是上海。白响恩的母港,是家。

白响恩小的时候,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她带一个小礼物,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念品代表着父亲对她的爱。现在白响恩每次跑船回来,也会给儿子带一个纪念品,“我会告诉他我这段时间为什么离开他,妈妈去做了什么。”

白响恩的儿子今年5岁,她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一个努力的人。因为工作繁忙,她常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所以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都会跟儿子视频,或者记录下自己工作的场景发给他看,“我希望他能知道我在船上的工作是怎样的,这样他会觉得妈妈和他并不远。”

因此,每当白响恩远行回到家后,都能跟儿子做到“无缝对接”,孩子常常会跟她说,“妈妈我看到你爬舱了”“我看到你在驾驶台”……

白响恩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对孩子的陪伴并不是说你一直看着他、亲亲他、抱抱他,而是让他看到妈妈对工作的执着、热爱,让他知道妈妈是一个勤奋的人,这样他也会学着你去努力、去进步。”

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白响恩这样形容:不在船上,就在讲台上。

除了驾驶舱,她最爱的地方就是课堂。最多的时候,她同时带着七八门专业课。

很多人劝她少上几门,让自己轻松点,她说:“备课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倒逼自己学习。人们说医生这个行业是活到老学到老,航海也是一样。科技一直在进步,智能船、无人船的发展也在更迭,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行业的发展。对我而言,每一次备课,都是温故而知新,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方式。”

每上一条新的船,白响恩都会仔细复盘、总结经验,再把这些内容带回课堂,反哺教学。每当她讲起在海上的各种“奇遇”时,都能看到学生们眼中流露出与自己当年如出一辙的渴望和期待,那是对她最好的鼓励。

这些年,白响恩看到越来越多的女生走进航海领域,她也常常能听到有女生跟她说,“白老师,我是看到您的故事才有勇气选择这个行业的。”

白响恩觉得很欣慰也很幸运,“最初,我只想成就自己一个人的梦想,却没想到能影响这么多年轻的女性。未来,我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成就一个团队的梦想,甚至是航海业的梦想。”

在航海人、老师、科研人等不同身份间不停切换,白响恩一直在人生的航线上“破冰”前行。她相信,只要勇敢地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并用行动去捍卫它,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7 18: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在北的终点,我们踏上新起点
...抵达北极点。也就是北京时间9月5日13点55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极点。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 王金辉:中
2023-10-07 11:36:00
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登上热搜,用短视频呈现海上生活的孤独和浪漫
...第一次白响恩白响恩至今记得2012年驾驶“雪龙号”穿越北冰洋的场景:船在冰海中航行,眼前除了一个硕大的驾驶台,就是一个360度的全景天窗。航道慢慢被破开,海雾升腾起来,一切如
2023-07-11 07:57:00
“雪龙2”号抵达北极点彰显我国极地装备能力提升
...:央视网央视网消息:北京时间9月14日凌晨,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向南驶出北极圈,离开北极地区。在此之前,考察队于北京时间9月12日17时
2023-09-15 13:19:00
把“破冰”前行的航海收获带回课堂
...转自:新民晚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我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舵手白响恩——把“破冰”前行的航海收获带回课堂白响恩在“吴淞”号组合式液货模拟船驾驶室为学生上课本报记者 陶磊 摄
2023-05-04 14:36:00
从网红船长到大学副教授,她到底有多牛?
...热搜!她是中国新一代女船长,28岁时成为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驾驶员,如今任大学副教授,一不小心成了“招生简章”。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女孩蝶变的故事。被“禁止入内”白响
2023-07-11 17:10:00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有啥能力?伙食怎么样?一起来揭秘!
...人团圆。三天前,也就是本周三(9月27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返回上海。科考队员们在历时了78天、15000多海里后,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回到祖国和家人团聚。此次科考
2023-09-30 17:49:00
组成“13北”字样  中国科考队穿越北极圈
...考破冰船驾驶台拍摄的景色。7月25日,为纪念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考察队全体成员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直升机甲板组成“13北”字样合影留念。根据“雪龙
2023-07-26 06:06:00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
...破冰船驾驶台广播,北京时间7月24日16时34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进入北极海域航行。2023年7月22日
2023-07-25 07:55:00
美又飒!女船长任大学副教授,一不小心成“招生简章”
本文转自:光明网“女孩不适合当海员”?她开船穿越北冰洋7月11日,是第十九个中国航海日近日女船长白响恩冲上热搜白响恩出生在航海世家2002年考入上海海运学院(今上海海事大学)航海
2023-07-10 17:2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外地游客在西安不慎遗失手机 在“好人”和民警帮助下很快找回
10月5日晚,外地游客撒某某正与女友在北院门风情街惬意游玩,享受着古城西安的独特魅力。然而,游玩途中的一时疏忽,让他不慎遗失随身携带的手机
2025-10-07 22:27:00
因“越狱”走红的扬州卡皮巴拉“豆包”结婚了!新郎来自福建
据现代快报,10月7日,扬州茱萸湾动物园里张灯结彩,网红卡皮巴拉“豆包”与“核桃”举办了浪漫的“豚豚婚礼”,游客送上玉米
2025-10-07 17:22: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这堂“密营课” 为何如此直抵人心?
一步踏进“密营岁月”,寒气仿佛穿透时光扑面而来。积雪压青松,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景象,无声讲述着那段风雪肆虐的岁月。一位小女孩指着雪原中的雕像
2025-10-07 18:47:00
鲁网10月7日讯秋日的海风拂过青岛栈桥,咸湿的空气里混着桂花的香气。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将至,中山路两侧的梧桐叶尚未落尽
2025-10-07 16:18:00
司机突发疾病 收费站紧急开辟“生命通道”
大皖新闻讯 10月6日下午,安徽交控集团芜湖中心繁昌收费站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援迅速展开。一名司机在驾车途中突发身体不适
2025-10-07 15:52:00
遵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国庆节假期前3天完成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10例
多彩贵州网讯在国庆节和中秋节的黄金假期,这个全国人民都在与家人团聚休闲度假的美好日子里,遵医附院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依然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
2025-10-07 14:51:00
仁怀长岗:“民宿+咖啡”新业态 点燃假期乡村旅游活力
多彩贵州网讯国庆假期,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的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民宿与咖啡融合而成碰撞出新业态,搭配充满田园气息的稻田音乐节
2025-10-07 14:51:00
逛逛逛!买买买!遵义这些地方“热气腾腾”!
多彩贵州网讯中秋遇国庆,家国同庆时。10月4日,笔者漫步遵义各大商圈与酒文化街区,处处可见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从古朴的播州区南白老街商圈
2025-10-07 14:50:00
部门回应“炒蛏子和螃蟹两个菜661元”:已联系双方协调处理
大皖新闻讯 近日,男子在广东惠州一餐厅点了炒蛏子和螃蟹两个菜661元一事引发关注。对此,10月7日上午,记者从属地街道办事处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
2025-10-07 11:47:00
打卡蔚县玉皇阁
10月6日,游客在蔚县玉皇阁游玩。国庆假期《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蔚县玉皇阁迎来众多游客玉皇阁又叫靖边楼始建于1377年10月6日
2025-10-07 09:21: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通讯员 余丽清)今明两天,厦门高速持续迎来返程高峰,请司机朋友们提前规划好时间和路线
2025-10-07 08:00:00
10月7日至8日,全省高速公路迎来返程高峰,特别是8日10时至21时返程流量将较为集中。加之未来几天,全省会有分布不均的降雨
2025-10-07 06:54:00
央媒看太原10月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以《千年晋祠迎来客流高峰 加强服务保障》为题,报道了进入国庆中秋假期,古建热不断升温
2025-10-06 07:11:00
情系国庆 月满中秋双节假期,不少人返乡探亲,但也有不少异乡人,因为种种原因,中秋无法与家人团聚。连日来,我市多个社区组织了迎中秋活动
2025-10-06 07:42:00
华商网讯 福建省尤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0月5日发布消息,10月5日9时50分许,尤溪县消防救援局接警,5名人员进入坂面镇一矿山企业的废弃矿硐
2025-10-06 0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