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奸臣几乎是每个王朝的必备产物。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是只有忠臣没有奸臣的。
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奸臣,那是因为遇上昏君了。
可历史上任用大贪官和珅的乾隆皇帝,和任用大奸臣的嘉靖皇帝,却是从始至终的人间清醒。这两位你说他坏可以,但说他们昏庸那就有点过分了。
事实上,不仅昏君喜欢用奸臣,明君其实更爱用奸臣,可见奸臣的存在与君主的明暗无关。
那他们究竟出于什么目的,任用奸佞呢?
打压臣权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里一直都说,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言人,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皇帝从来都是一个独立地位阶级,一个只有一个人的阶级。
他并不属于地主,也不属于人民,他就是他。
列宁曾经说过,政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换而言之,政府存在的作用,就是用来调和阶级矛盾的。
更具体一点,真正调和阶级矛盾的就是皇帝本人,他就是各个阶级的平衡点,处理好阶级矛盾,他就能坐稳江山。
反之,如果把底层平民逼得无路可走,亦或是得罪了封建士大夫集团,都不会有好下场。
平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天然就是处于弱势地位,而地主阶级有文化、有权势,相对于平民,天然就处于强势地位。
大多数王朝的主旋律就是强者欺负弱者,最后把弱者逼得无路可走,然后掀翻桌子重开一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对于皇帝来说,他天然就应该偏向老百姓一点,比如明太朱元璋。
如果皇帝偏向本就强势的士大夫阶级,那么在他们身后的国家,就一定会走向衰落。
历史上那些仁宗孝宗,哪个不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啊?
就拿那个明孝宗来说吧!儒家士大夫把他吹成了中兴明君,可看看他在位十八年的战绩,就没有一次能打赢的。
战争是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直观的指标,一个老打败仗的皇帝,谁能相信他所在的时代是盛世?
相反,他的父亲成化皇帝有成化犁庭,他的儿子正德皇帝朱厚照有应州大捷。
而这两位在史书上,都是有名的昏君。
他们在位期间,都不约而同地任用了,被士大夫阶级唾弃的大奸臣汪直和刘瑾。
在笔者看来,皇帝跟士大夫之间是既合作又对抗的关系。
一方面皇帝需要士大夫阶级的支持,来镇压广大农民。
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实现少数人占据多数资源的目的。
可另一方面,士大夫阶级毫无节制地盘剥百姓的行为,最后一定会导致百姓把怒火发泄到皇帝一家子的身上。
因为士大夫只是一个概念,而皇帝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你要讨债总不能去找一个概念吧?
等旧的王朝被推翻之后,士大夫们换一个老板继续打工,大家接着奏乐接着舞。
对于皇帝来说,好处你们全占了,最后却要我来背黑锅,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于是皇帝为了自身的利益,他就必然会打击士大夫集团,不能让他们过度膨胀。
这就注定了君臣关系,从来都不可能一团和气。
可皇帝要如何才能压制大臣集团呢?有人说那还不简单,皇帝是九五至尊,想杀谁就杀谁,想关谁就关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什么是一道圣旨解决不了的呀?
如果这样想就太肤浅了,权力的大小不在于法律赋予你多大的权力,而在于你有多少人!
就拿明朝崇祯皇帝来说吧,袁崇焕、孙传庭这些封疆大吏他说杀就杀,想关就关。
很多人以此来论证,明朝末年的皇权还是很强大的,是历朝历代最强的。
可问题是,这位杀封疆大吏如屠猪狗的崇祯皇帝,却偏偏收不上江南地区一个铜板的商税。
可见皇权强大与否,不在于你是否能杀某个具体大臣,而是看你能否对抗官僚集团。
杀掉某个大臣是没用的,官僚集团随时都有可能推出自己的代言人,用来用去其实都是他们的人,你对付的政策一个字都别想执行下去。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你得有自己的人。
皇帝说到底只是一个人,能处理的事情非常有限,就算赋予他天大的权力也没用。
必须要有其他人作为权力的触角,去执行他的意志,皇权才能运行无碍。
而一般执行皇帝意志的,就是遍布整个帝国的官僚机构。
可我们前面说过,这帮人跟皇帝之间有利益冲突,凡是皇帝用来抑制他们的政策,他们肯定不会执行。
所以皇帝需要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人,去贯彻自己的意志。
奸佞之臣:皇权的忠实伴侣
而可以供皇帝选择的,有以下几种人:
第一也是最稀缺的一种,就是文官集团中的叛徒。
朝廷官员大多数都是从官场中千锤百炼后,脱颖而出的高级知识分子。
这些人能不能干事尚且不说,但是搞政治斗争,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皇帝一个人跟他们过招,往往难以招架。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些熟悉他们套路的人,跟他们打擂台。
可文官集团往往会以师生、同年、乡谊为纽带,盘根错节组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关系网。
就算某个人得罪皇帝被贬官了,但这位烈士的家属,一定会被省府州县各级同志照顾。
有这些人脉在,只要不是诛九族这种极端情况,自己的后代子孙一定可以出人头地。
可你要是站在皇帝那边,跟同志们作对,那抱歉,天地之大将不会有你的容身之所。
不但你自己会被笔杆子们黑成奸臣,你的子子孙孙也会被挂上黑名单,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背叛文官集团的代价,是很沉重的,很少有人会干这种事情。
像嘉靖皇帝那样,能在文官集团中发展出一个高素质叛徒严嵩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大多数皇帝只能退而求其次,以皇权作为诱饵,从文官集团中分化出一股势力,让他们升级为外戚,去跟文官集团斗争。
所以在士大夫撰写的历史中,外戚这个群体十个有九个都是奸佞。
另外,外戚这个东西天然具有不稳定性。
自从出了王莽跟杨坚,这两个光辉榜样之后,后世的皇帝就再也没人敢用这个物种了。
相比于外戚,皇帝往往对于另外一个奸佞群体,更加情有独钟。
那就是太监,这是一帮断了根的人,完全不用担心他们篡位。
最早使用太监制衡士大夫集团的先驱,是东汉的汉和帝。
东汉最初用来制衡世家大族的是外戚势力,但是汉和帝时期,以窦家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渐渐的就不受控制。
于是汉和帝便与一帮太监,合谋诛杀窦家,重新掌握权力。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干掉外戚之后,太监们就留在舞台上不走了。
这是中国太监们,第一次在政治舞台上粉墨登场。
赵高不算啊!他那是强行抢戏。太监势力在他死后,也没有作为一种政治势力传承下去。
汉和帝之所以把太监们留在舞台上,就是要让他们代替外戚的职能,跟士大夫阶级对垒。
东汉是一个由豪强大族,投票选出来的王朝,按理说皇帝应该是他们的总代表,可这帮人毫无节制地搞土地兼并,蚕食自耕农的生存空间,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在一步步侵蚀地方权力。
其他朝代皇权最多只是不下县而已,可到了东汉连州郡都下不了。
如果不是靠着太监们发起的党锢之祸,世族这头饕餮巨兽,早就把洛阳也给吞了。
后来“贤臣”们诛杀太监的时候,十常侍之首张让就对汉少帝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一死,天下乱矣,陛下你自己多保重吧!
这也太会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吧?你个大坏蛋死了,天下不应该太平才对吗?
可是没有,张让死后紧随而来的,就是董卓入京天下大乱。
太监虽坏,但他们确实是帝国政治大厦,不可或缺的一根支柱。
后来曹魏建国的时候,曹丕迫于士大夫阶级的压力,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太监给封印。
曹丕规定: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也就是说,太监撑死不过是个局级干部。
如果当年有太监集团在,曹魏说什么也不至于,那么轻松就被司马懿给偷了家呀!
从三国到隋朝,世家大族的势力发展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太监势力在这几百年里,一直都处于蛰伏状态。
于是到了唐朝高宗统治年间,另一股取代太监的奸佞势力,开始发展了起来。
由于高宗李治,当年就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一手扶持上台的。
在高宗统治初期,长孙无忌集团一手遮天,大肆屠戮宗室排除异己,给年轻的高宗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于是,高宗李治不得不启用后宫势力,来平衡朝局。
在李治看来,太监名声太臭,而女人跟太监一样,也是不能当皇帝的。
所以他大胆启用自己的老婆武则天,来跟长孙无忌打擂台。
长孙无忌垮台后,李治对大臣依旧不放心,生怕哪个人会变成下一个长孙无忌。
再加上他本人体弱多病,于是继续放任武则天掌权,无论朝野如何攻讦武则天,他都不为所动。
可无情的现实,最后还是打了李治的脸。
他没想到这个老婆,竟然真得做了皇帝。
武则天的成功经验,给后世的历代皇帝留下不小的心理阴影,从此对后宫干政严防死守。
以至于后来有些唐朝的皇帝,干脆连皇后都不立了。
兜兜转转一大圈,唐朝皇帝们发现,还是那帮太监们价比最好。
在安史之乱后,这些皇权的忠实伙伴再次回到了历史舞台上。
虽然他们在此后隔三差五地就杀皇帝,可皇帝还是不舍得把他们废掉。
原因很简单,太监们只是杀皇帝而已,并没有篡夺皇权,杀来杀去龙椅上坐着的都是姓李的呀!
聚敛之臣
上述几类人虽然曝光度极高,但奸臣界真正的实力担当却不是他们,而是另外一群叫聚敛之臣的人。
在古代,随着王朝进入晚期,财政收入会逐年减少,而国家支出却在日益扩大。
皇帝为了填补财政赤字,往往会任用奸佞去帮他们捞钱。
有史可载,最早干这件事的,是西周时期的周厉王。他任命大臣荣夷公大搞专利政策,想把山川江湖的资源收归国有,但这次伟大的国有化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了。
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时候,由于府兵制崩坏,国家不得不代之以募兵制,政府支出因此急剧上升。
自那之后,唐玄宗开始贬斥贤臣,任用以李林甫、杨国忠为代表的聚敛之臣,帮自己捞钱,最终把大唐搞得乌烟瘴气。
那唐玄宗知道这些人是坏人吗?
知道的,晚年在四川的时候,他就跟大臣房绾逐一复盘了开元天宝年间的宰相。
在谈到李林甫的时候,唐玄宗就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个奸佞小人!
房绾反问:既然知道他不是东西,为什么还要用?
唐玄宗无言以对。
其实哪里是无言以对,只不过有些话不好明说罢了。
如果没有这些聚敛之臣,唐玄宗都不用等安史之乱了,早在开元盛世后期就已经崩溃了。
有意思的是,自唐朝之后,以后的宋元明清每一朝,几乎都要出一个聚敛之臣。
比如宋朝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元朝世祖时期的权臣阿合马,明朝末年的九千岁魏公公,清朝乾隆时期的和珅。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在正常国家财政体系运转出现问题后,登上历史舞台,然后以非正规手段攫取财富。
有朋友也许会说,王安石怎么是聚敛之臣呢?这是崖岸高洁的大诗人、大改革家啊!
事实上在梁启超为王安石翻案之前,老王在史书中的角色就是个聚敛之臣。
他的那些个青苗法、市易法全都是奔着捞钱去的。
但是与太监外戚,这些可以贯穿整个王朝的奸臣不同,聚敛之臣可以说是百年难得一见。
如果没有高超的捞钱天赋,没有一个明君背后支持是做不久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太监、外戚、后妃亦或者是聚敛之臣,在百姓和百官的视角里,他们也许是坏人,但在皇帝的眼里,他们却是维护皇朝统治所不可或缺的支柱。
另外,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这些人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比如明朝的魏公公,如果不是他强征江南商税给辽东边军输血,大明又怎么能取得天启时期的一系列大捷呢?
崇祯皇帝如果能留下魏忠贤一条小命,也不至于挂了歪脖子树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30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