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与其追求阅读数量 不如注重阅读质量
李 点
“立个flag,我要读1000本书,1年读完。”在微信读书App上,一位书友设立这样的小目标,引来不少书友的讨论热潮。
这种过于注重阅读数量的读书方式,在互联网上屡见不鲜。比如,很多人参加“100天读完33本书”读书打卡活动,前几天,信心百倍地热情打卡,却在活动后期,半途而废,失去信心。这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屡败屡战。
除了读书过于追求数量,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还有很多阅读误区在一些人身上呈现,包括我在内。比如,买了书就算读过,导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缺乏读书方法,以为从头读到尾才算完整阅读,如果还能记住一字一句一段落,就会感觉买的书值钱了,读书的时间超值了。如果书的内容没记住一星半点,便觉得读书没有用。
这些阅读误区引起了我对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关系的深思,也促使我从名人读书故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从老舍的读书方法中,我学会了泛读。他说,读不懂的,学会跳远,跳过去阅读,“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从梁启超的读书方法中,我学会了精读。他提倡“注意读书法”,读第一遍,专提一个注意点,读第二遍,另换一个注意点,“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
从两位名人的读书方法中,我开始学会把心中烦恼、脑中困惑变成疑问句,带着“为什么”等问题,进行泛读和精读。例如,前段时间,我放下手机,拿起一本尘封在书架很久的纸质书《我曾经是个骗子——李万铭忏悔录》。刚开始读时,我期盼纸质书页能像电子书的手机屏幕一样,增加一个音频喇叭,能让我用耳朵和眼睛边听边读。但是,当我脑海中涌现出“李万铭是谁,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骗子,后来是如何洗心革面的”等问题时,我跳着先读了序、前言、尾声、后记,再从正文32章节中挑选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不知不觉中,竟用一天时间把整本书看完了,收获了“诚信是最安全的处世之道”金玉良言。
带着“为什么”等问题,进行泛读和精读。读书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不再过于注重阅读数量,反而更加注重阅读质量,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和魅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1 0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