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四川新闻网消息“今天的最后一台白内障超乳手术,集齐了高龄,驼背,深眼窝,小瞳孔,硬核,语言不通,术中配合不好眼睛一直转!数了一下,不利因素算是攒齐了七颗龙珠了,25分钟解决战斗!哦,我就是被召唤来的神龙战士!”这是11月21日,民建西南医科大学支委、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生王芳发在朋友圈的一个动态,讲述了她为83岁高龄的藏族老奶奶银木初做白内障手术的经历。而像这样高难度的手术,王芳在援藏期间已经经历了100多次。
今年1月起,王芳被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派驻支援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人民医院,为期一年。在这近一年时间里,王芳不畏高原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克服了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她不忘初心,心怀人民,不仅以精湛的医术带给高原群众健康和光明,还通过自身努力,帮助医疗条件落后的高原地区拥有了医治眼疾的技术和团队,为他们撒下光明和希望的种子。
“让这里的藏族同胞重享‘睛彩’,我很开心!”
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省阿坝州西部,这里地处偏远,县城海拔3300米左右,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艰苦。“在壤塘,一年有8个月都是冬天。现在已经白雪覆盖了,好在对医疗和手术影响不大。”11月30日,王芳在电话里说,“让这里的藏族同胞重享‘睛彩’,我很开心!”
今年4月12日,王芳接诊了一位特殊病人——壤塘县人民医院首例眼外伤患者基波。几个月前,基波因意外右眼被木棍打穿,导致完全失明。以前对于眼外伤患者,壤塘县人民医院一般是直接转入马尔康市人民医院就诊。
王芳来对口支援后,有设备和技术力量支持,便为患者做了急诊手术,安装了人工晶体。
经过三个月时间休养,基波角膜拆线后裸眼视力恢复到了4.4,矫正视力达4.7,她开心地竖起大拇指对王芳连声说“门巴卡卓”(藏语“谢谢医生”)。
患上白内障,就像是明澈的窗户上蒙了一块布,眼睛里的晶状体老化或病变了变得浑浊,而光线被浑浊的晶状体阻挡,投射不到视网膜上,患者会逐渐从视物模糊到失去光明。
“壤塘有很多白内障患者等着手术”,看着眼前厚厚一叠患者资料,王芳心里沉甸甸的。很多患者都是高龄,双眼视力非常低,眼前只能看见一点余光,已经丧失了基本生活能力。
尽快把白内障手术开展起来,成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务。王芳在壤塘县人民医院尝试开展了首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该手术切口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就能出院。
为了保证手术规范、顺利地进行,王芳紧锣密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人员培训,设备调试,准备手术所需药品、器材、人工晶体型号……各部门动员协调,手术流程梳理,医疗环节质量把控,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一点疏漏。
2月24日,王芳带领当地眼科团队在壤塘县人民医院成功实施了首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是78岁的永志。永志术前视力近乎失明,术后视力恢复到了4.8。恢复视力那一刻,他的世界重新被点亮。同样接受手术的藏族老阿妈尕洛,术前也是双眼几乎看不见了,走路都需要搀扶。术后第二天,她就能清楚地辨认出身边的人,老阿妈露出了欢欣的笑容,连连称赞王医生是个好“门巴”(藏语“医生”)!
“我想让壤塘眼疾患者在家门口就有‘医靠’”
“患者多超过80岁,由于我听不懂藏语,与患者沟通有障碍,术中配合没那么好,加上他们多是因白内障基本看不见了才来就诊,往往是白内障过熟期,手术难度和风险很大。但患者通过手术重新见到明媚的阳光,我又会很开心。”由于缺乏团队配合,王芳医生的心情时常伴随患者的状态上下起伏:手术前焦虑,手术时高度紧张,手术成功后随之欢愉。
由于当地患者多数不懂汉语,且文化水平较低,对白内障疾病知识知之甚少。但“手术前能不能吃东西?手术会不会痛?术后护理怎么办……”这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王芳总是想各种办法为他们解答。她通过翻译器制作出藏语/汉语双语白内障术前、术中、术后相关知识宣传手册,请当地藏语老师确认无误后印刷分发给当地患者。她还将这些内容录成藏语音频,结合宣教视频,让当地群众认识白内障,了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让更多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
为了保证白内障超乳手术长期、规范、安全实施,王芳带领医院的医生们编写了《白内障围手术期质控标准》《超声乳化设备消毒灭菌规范》等。她还制定了“器械包物品清单”,清理盘存并分类整理了壤塘县人民医院现有的手术器械,按照医院眼科所能开展的手术整理出手术器械包。这样方便手术时拿取,也更省时间,还避免了手术器械在清洗消毒过程中丢失损坏。“手术器械就是医生的‘武器’,犹如战场上士兵手中的枪,不能有丝毫差错,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王芳说。
目前,壤塘县人民医院已成功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33例。
“猪肉摊上取猪眼,我要把眼科医疗手术留在壤塘”
“猪肉摊上来了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4月的一天,王芳手持眼科手术器械,现身壤塘菜市场。这位医生要做什么呢,是来买猪肉的吗?大家好奇地凑过来,只见王医生手持器械,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猪头上依次取下两只猪眼,放在一个洁净的玻璃器皿里。
原来,她是来取猪眼进行眼科显微手术操作的。壤塘县医疗条件很落后,县人民医院也未设置独立的眼科,只有一个五官科,科室仅两名医生,他们只有翼状胬肉、睑内翻倒睫等简单的手术经验,更没有做过内眼显微手术。以前也有专家来支援过,但通常是“支援专家一离开,一切回到原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芳希望通过“传、帮、带”打破这样的局面,实实在在帮助壤塘县培养专业眼科医生。
为了把眼科医疗技术给当地留下来,王芳可谓是动足了脑筋。她向壤塘县人民医院申请购买“教具”——显微操作训练台,而教材就是动物眼。利用动物眼练习眼科内眼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较为普遍的方式,但动物眼的获取也是个难题。“牛眼太大,羊眼不易获取,且瞳形不同于人眼。相比较而言,猪眼易得,它的构造也与人的眼睛结构相似。”王芳曾网购过猪眼,但由于运输时间长等原因,收到的猪眼透明性差,质量不佳。她只好打起了猪肉摊贩的主意。
听说是为了培养当地医生做手术,摊主们都愿意把新鲜猪眼提供给王芳,但他们不会取眼球,而猪眼弄破了就没用了。为了取到新鲜完整的猪眼,王芳得到壤塘县人民医院的支持后,亲自带上手术器械到菜市场来取。
借助动物眼,王芳从最基础的前房穿刺成形手术、角巩膜裂伤清创缝合手术教授到规范显微操作,一步步过渡到高难度的白内障手术,将眼科专科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医生。
除了利用猪眼实操、结合实际病例教学外,王芳每周还会组织一次“小课堂”,详细讲解眼科基础知识和医疗技术。她坚持每月1-2次教学查房、1-2次学术讲座、1-2次设备培训、1次疑难病例讨论。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讲座及教学活动60余次,开展手术操作带教示教100余次,深入基层开展各类义诊巡诊及健康科普讲座累及10余次,惠及当地群众累计2000多人次。
历时近一年的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结束,王芳的两名“徒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前房穿刺冲洗术、角膜/巩膜裂伤清创缝合术、白内障抽吸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等难度较高的眼科显微手术。
“‘徒弟’顺利‘出师’,我的眼科专科技术可以在壤塘生根发芽了。”王芳欣慰地说。(供稿:民建泸州市委会 夏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7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