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9月18日,武汉广播电视台记者来到了位于中山大道的武汉二中。就在刚刚结束的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中,来自武汉二中所有高二与高三的化学竞赛生皆荣获一等奖,其中还有5名同学入选湖北省代表队。这一成绩刷新了该校化学竞赛的新高度。
在得到学校允许后,记者来到了位于该校致远楼竞赛部的化学竞赛小组,探寻这里的“学霸养成秘籍”。
Q1:采访:他们是什么样的学生?
下午3点多,记者走进了竞赛小组训练的地方——两间明亮宽敞的教室,两间教室里分别坐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化学竞赛生,几乎每个桌子上都堆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大学教材。教室里,学生们非常投入地看书、演算……各自安静地学习着。教室前方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演算过程。
学生说——是要吃苦的,但是我乐意。
16岁的罗梓言是竞赛小组里唯一的女生,小小的个头在其他队员面前显得“有点萌萌的”。不过,在采访中,透过女孩儿清澈的大眼睛,记者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坚如磐石的那份信念。
“如果我们的竞赛教材是高楼的话,那高中化学就是铺在下面的基石。”
“肯定是很累的。一般假期都没有什么休息,不过,放弃的话,我倒是没有想过。”
“因为一想到我的同学们都很累,却都在坚持,那我肯定也不放弃。”
“我想读一个跟化学有关的大学,然后专业也跟化学有关。如果我达到了那个水平的话,我打算去中科大就读有关专业。”
图:武汉二中高二化学竞赛小组(从左至右:竞赛教练赵东旭,学生:顾李响、丁予恩、周恩泽、宋炳余、姚童、罗梓言)
高三的蔡博丞同学跟内敛腼腆的罗梓言不同,他对化学有一种近似狂热的喜爱。在与他对话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种热烈昂扬的少年气。
“它让我第一次为自己喜欢的科目去付出这么多时间,然后也就不用太在意那些后果。”
“我学化学,我感受不到苦,毕竟我个人的性格是我觉得喜欢的东西是不会觉得苦的。”
“快乐嘛,就是做出来一道题,或者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从完全不懂,变成了我新的知识,这让我很快乐。”
“理想嘛,反正我是不太喜欢给自己搞太宏伟的理想的。我的理想就是读一所能匹配上自己能力的,然后肯定学化学专业!”
——蔡博丞的“金句”
图:高三化学竞赛组从左到右:蔡博丞、李俊杉、黄圣睿和教练李显伟
Q2:走竞赛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练说——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讲述人:李显伟,北大博士,负责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教学,目前担任着武汉二中高三化学竞赛组主教练。他认为——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天赋的一种。”
“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容易后劲不足。还需具备过硬的综合素养。”
“除了学习能力之外呢,还需要有对化学的兴趣以及吃苦的精神。”
“我们的学生呢,基本上全年无休,每天都在学习。如果只是一般的吃苦能力,是真的学不了竞赛,学不好竞赛的。他们两年下来要看的书,如果从地板上开始排起来,可能有一米这么高了。”
Q3:竞赛训练中,学校竞赛组将为学生提供哪些支持?
教练说——制定策略、设计题库和陪伴都很重要。
讲述人:赵东旭,武汉二中高二化学竞赛组竞赛教练,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负责结构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
“首先,我们需要帮助这个孩子去学习整个化学竞赛所有的知识体系。老师们会给他们量身定制,自编校本竞赛教材。”
“第二个,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一个特点,有的孩子可能学习能力比较强,有的孩子属于慢热型的。那么我们会对每个孩子定制一些比较特殊的教学体系或者方法。”
“既要陪伴鼓励,也要严字当头。在这个持续两年多的一个高中化学竞赛的过程中,我们教练也放弃了所有的周末以及寒假和暑假,时刻陪伴在学生身边。在学生训练过程中,我们以鼓励为主,尽量帮他们舒缓压力。也要严字当头,确保他们能够在后续的比赛过程中能够承受住更大的压力,达到最终目标。”
Q4:成绩的获得是否在意料之中?
竞赛组说——是的,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下一步,更高更强!
武汉二中化学竞赛组已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培养体系,从初中到高中,从初赛到决赛,都有详细的课程安排。学校新建设的化学竞赛专用实验室也达到一流高校研究生实验室的标准。
到了决赛,学生可以和湖南竞赛的四大名校(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长沙一中),享有同台竞技的机会。
竞赛组现有专职教练4人,实行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几位教练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通力合作,分模块教学,能够科学带领学生快速成长。无论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还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竞赛组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记者在武汉二中探访发现,该校的教学指导思路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路径,不但拓宽知识面,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该校通过竞赛的目标,初步探索出一种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
武汉二中竞赛部主任、省特级物理教师占存明告诉记者,在二中,竞赛和综合学习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强。搞竞赛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教练能积极配合,始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踏实学习,认真钻研。学生必须学有余力,浓厚兴趣,这是支撑他走下去的动力。学校对竞赛生实行个性化培养模式,从进校开始对每个竞赛生跟踪记录,可能连学生的草稿本、笔记本都会仔细跟踪,目的是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找到他们欠缺的地方,再有针对性地训练提升。每个教练都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高一竞赛结束后,利用空余时间学科强化。高二始终保证语文和英语必须跟正常节奏一致,他们回归高考,一般不用多久就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
融媒体记者:曾小曼 付熙源
通讯员:王瑷红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20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