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隽水镇油坊村小巧绘本馆,孩子们在阅读绘本。刘建平摄/光明图片
最近,“布袋院士”赵东元关于学生兴趣培养的追问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热议。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教育中,重训练轻兴趣、重规训轻个性的现象仍然突出,长此以往,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不利于科技创新。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必要好好梳理“训练”与“兴趣”二者间的关系。
训练是否阻碍了自主性、自信心和独立思考
教育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训练是教育的对立面。一些学者在谈论教育时,往往将教育和训练区分开来,认为训练非教育,甚至反教育。反对或批评训练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教育旨在培养个人健全的理性,使其能有效参与文明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构建,并做出独立且负责任的行为;训练则只重视灌输教条,倡导服从规则,鼓励惩罚,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多方面潜能,容易遏制学生的自主创新性,从而违背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使人变得程式化、工具化和功利化,变得僵化、死板、教条,忘记了理解领悟、意义追寻、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受自然主义、儿童主义等教育思想影响,这种认识不断被加固。然而,这种认识或许是一种偏见。在笔者看来,需要批评的是训练的误用或贫乏异化的训练,而非训练本身,我们不应低估训练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事实上,训练可以提高能力,良好的科学训练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经过训练之后,个人才会有行动的自信。就像练习书法,没有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就不可能成就卓越。教育教学中的训练不是生物性条件反射,而是蕴含了复杂的思考、琢磨、体悟过程,涉及判断、评估,能够引发人类高阶精神和自我意志的参与,增强训练者的思维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一个在读写算、语言技能等方面训练有素的学生,往往会比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学生更独立,也更具有自主性和自信心。
就中小学教育而言,如果我们重视教育的科学性、高效率,便应理性承认训练的价值。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科学、合理地训练。
兴趣是否必然带来进步和成长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这种作用和价值有被不断放大的趋向。兴趣似乎成了教育教学之根基、前提和根本诉求,重视兴趣、发展兴趣才能确保学生健康发展、自主创新。立足这一理念,个人建构、自我体验、自由探究、愉快教学等许多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随之涌现。
实际上,对待兴趣也须秉持理性、务实的态度。我们需认真问询:何为真正的兴趣?兴趣是否能够带来学生进步和健康成长?如何利用兴趣实现高质量教育?笔者认为,真正的兴趣意味着克服困难、持续努力和坚强意志,是对好奇、喜好、猎奇的超越。真正的兴趣蕴含着良好的价值判断和综合评估,指向的是个人发展的追求与益趣,而非一般性的生活嗜好或者心血来潮的“三分钟热度”。因此,真正的兴趣需要不断提炼、持久训练、积极引导,使其真正形成并加以完善。儿童青少年兴趣广、易变化,任其发展既不利于形成良好习惯、稳定品格和高阶思维,也不利于个性成熟、心灵成长。无所约束、天马行空的兴趣并不会令孩子受益、社会满意,也不是教育的追求与目的。教育不仅看重孩子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身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已达成什么目标。显然,后者对于学生成长更重要、更关键。事实上,单纯依靠“发展兴趣”难以完成教育目标。脱离社会实际的兴趣就像镜中花、水中月,经不起考验,最终还可能耽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应寻求训练与兴趣的平衡
训练与兴趣之争在教育中由来已久。对于今天的教育而言,如果还坚持分野区分,并在教育实践和政策改革中“选边站”,就等于陷入了过时的思维模式之泥沼。简单的二元对立、“一刀切”方式,显然不适应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超越训练与兴趣的对立,要有一种复杂性、融通式思维方式,要客观、公允地审视教育中的训练和兴趣培养。兴趣可从训练中习得,训练也需兴趣提供支撑,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事实上,高质量教学既需要兴趣,又需要训练。
(作者:曹永国,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4 09: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