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
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
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辽王朝的部落制度,是建国前契丹部落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与建国前的契丹部落制度有很大区别。
在古八部和隋朝十部时代,契丹的基本特点是以亲属关系为主,并没有建立起部落体系和族群组织。
在大贺氏和遥辇氏的联合时代,契丹氏族已经形成了古老的家族体系,形成了一个国家的雏形。契丹部落在建立后,以地域关系为其重要特点,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的国家。
它的治理模式也从氏族社会的部落制度向国家直接管辖的多个民族融合的部落制度过渡。
辽实行中央集权,实行“因俗而治”的国家政策,改革了契丹以前的部落,并将其作为辽中央政权的直属地方政府。
在考察契丹部落制度的时候,有必要回顾一下建国以前的部落制度,从而发现新体制与旧体制之间的关系和演变。
笔者认为在研究辽代民族的部落制度时,有必要回顾一下建立之前的部落体系,从中发现新体制与旧体制之间的关系和变迁。
一、契丹建国前的部落制度
契丹部落在建国之前,有过两个发展的历史阶段:古代八部和隋十部时代;遥辇氏与大贺氏的联合时期。
古代八部和隋朝十部是氏族的时代,大贺氏和遥辇氏是契丹部族制度的建立和稳固的阶段。同时,契丹族群也逐渐成形。
契丹氏族在古代八部和隋朝十部时代具有以下特点:
1.母权制度已经被男权取代,但仍然由亲属联系在一起。《辽史·部族志》中有一段话:
“齐丹之先日奇王可汗,有八个儿子,后来八个儿子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每一个孩子都要在他的家族中登记,女人一旦结婚,就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姓,而她的儿女则都跟随男性的姓氏,八个部落都是他们的手足,属于一个完整的家族”。
辽史
2.“部落”是它的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形式。八部时代分为八部,隋朝十部时代则为十部。八部分别是:息万丹部、何大贺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
隋朝十大部,则无人知晓。每个部族都有一个
“酋帅”
,统治各个部族。
3.每个部族都是独立的,互不隶属。元魏时期,八部进贡的都是马文皮,可以在和龙、密云之间互市。
4.氏族时代,各个部族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迁移,随着季节的变化,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大贺氏
与
遥辇部
结盟的时代,是契丹部族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部族是在氏族、部族之后,在远古国家形成之前,由亲属关系瓦解而产生的一个历史时期。
部族的形成与部族结盟的形成和逐步巩固的过程是同步的。
部落联盟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最初是由于亲戚和部族之间暂时的和紧急需要而联合起来的临时同盟,但后来演变成了长期的同盟。从零散的状态到长期的联合,各部落之间的关系也逐步建立和巩固。
契丹在立国之前,氏族的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契丹部落制度的一个特征是,
契丹部落之间都是分地居住,几乎没有血缘关系,且地域性较强。
大贺氏联盟时代,唐人在契丹境内设立了一座都统,由窟哥统帅,八部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地方,分别是蛸落州的达稽部、弹汉州的纥便部、羽陵州的独活部、羽陵州的芬问部、日连州的突便部、何州的芮奚部、万丹洲的坠斤部。
匹黎州和赤山州同为伏部。玄州也是他的地盘。各州的总督都是各部落的头目。
2.
制部族,将部族分割开来。部是原始部族形态的延续与发展,部族是以氏族为主体的新改组。
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一个最有钱的家庭,就派自己的兄弟到他的部下,取代原来的部族,成为部族。
遥辇氏部落联盟时代,阻午可汗建立了“分营置部”,将军队中的战斗机构,改造成了部落。八部之中,只有乙室、迭刺、突吕不与突举、乌隗、涅刺等人是亲兄弟,而这些部族,却不一定有血脉上的联系。
3.把民主选举制度改为世选制度,契丹部落联盟的领袖,只能在大贺氏和遥辇氏之间产生,
一旦成为世选联的盟主,就会推动部族中的显赫家族的崛起。
4.一个族群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族群为核心而建立的。
在辽建国以前,契丹部落的中心是以“迭刺部”和“乙室部”为中心。到了建国以后,迭刺、乙室两部仍然是四大部落中的二大部落。
5.在此期间,生产率大大增加。涅里担任契丹遥辇氏的统帅期间,他教导百姓种田,发展农业。《辽史·百官志》中有这样的说法:
“始祖涅里究心农工之事”。“自涅里教耕织,而后盐铁诸利日以滋殖。”
6.在建国之前,契丹部落就有一套规矩,用来限制和惩罚部落里的人的罪行,建立监狱。《辽史·太祖纪赞》记载:
“传至雅(涅)里,始立制度,置官署,刻木为契,穴地为牢”。
随着契丹部落体制的成形,国家各个方面的因素逐渐萌发,契丹社会也在逐渐成型。
二、建国以后契丹部落的演变与演变
契丹部落在建国以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保留了建国前的部落制度和名字,但是在内部,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部族内部的居民,从原本属于部族联盟的部族,变成了属于自己的部族。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牧场,也就是二十个部落的水草牧场,他们有自己的牲畜,有政府发给他们的土地,他们要上缴租税、俸禄等,还要负担国家的各种劳役,比如兵役、修城役等等。
国家派人管理部落,各部属以夷离堇为部属长,太宗时期,将夷离堇封为王,并增设都监、司徒、闸撒狨、辛衮等官职,共同治理部族。
部族的头目,为国家所委派的官员,部族的居民都是国家的子民。
建立后部落的建制经历了两次调整,一次是在辽皇帝时代,将原来的契丹部落合并为二十个部落。
第二次是在辽圣宗时代,将原来的契丹部落分为十六个部落,增加了十八个部落。一共三十四部。
辽圣宗将各部落的首脑都从夷离堇换成了节度使。节度使即东京都司、黄龙府部署司、西南招讨司、西北招讨司、乌古敌烈统领、东北统军司等。可见,部落节度使主要负责的是军务。
太祖时期,把皇族和后族分为辽内四大部族,分别是:辇九帐族、橫帐三父房族、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国舅别部。
橫帐三父房族为辽部落的中心,是皇族御帐。辽太宗二十部,其实也就十八部,因为两个国舅别部升帐分,并不在其中。
太祖十八部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刺部、突吕不部、奚王府六部五帐、突吕不室韦部、涅剌拿古部、乌古涅刺部、图鲁部等十一部。都归北府所管。
而剩下的乙室部、楮特部、突举、迭刺迭达部、乙室奥隗部、楮特奥隗部、品达鲁虢部。这七个部落都归南府所管辖。
在太祖时代,氏族的社会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1.氏族组织的特征是军队和政府的结合。部落和其居民的主要责任是保卫边疆。
《辽史·营卫志》记载:“分镇边圉,谓之部族。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以畋渔为生”。
契丹部落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各部落的居民为国家的子民,担负着守卫边疆和生产两份责任,军政合一,即是士兵也是牧民。
2.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牧场和哨所,由国家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土地和区域来管理。
比如,五院部守卫边疆的地方为南境,太宗二年,五院部将瓯昆石烈迁移至水草肥沃的乌谷,之后,将海勒水的地盘交给了瓯昆石烈,作为农耕之用。
建国前和建国之后的部落团体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以区域为单位划分居民”。建国以后,部落的居民都安顿了下来,国家按照各部地域来进行统治。
3.建立公众权力。“这种特别的公权是必要的,因为在社会分化为阶级之后,人民的自发的武装组织是不可能的。”
除了武装分子以外,还包括监狱和一切过去氏族社会所没有的一切强制机构。
部落里的人,在氏族社会里自发的加入军队,在国家建立之后,就变成了一项义务:“十五岁以上的人,五十岁以下的人,都要隶兵籍。”
在部落内部,设有两个管理部门:管边防军的节度使和都监,负责民事和生产的司徒。他们的职责和任务都不一样,他们的驻地和工作地点也不一样。
节度使、都监多为契丹边防驻军,而司徒多则是在契丹人居住的地方,指挥“留后户”,从事生产。留后户是指妇女、儿童、老人和妇女,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
各部的执事都是由国家委派,不像以前那样,由部民公选举各部的首领。在圣宗时代,“划离部人请今后详稳只于当部选授,上以诸部官长惟在得人,诏不允。”
4.部落的基本单位是石烈,每一个部都是以各石烈组成。
石烈,契丹人的意思是“家乡”,他的上级是辛衮、牙书。每个部落至少有两个石烈,最多的部包含多达十四个石烈。
5.部落里已经混入了大批俘虏,俘虏包括汉族、渤海族、女真族和奚族。民族成分的扩展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辽圣宗时代,是辽王朝长期的封建化发展阶段,历经了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时代近百年的发展,契丹部落在历史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辽国对周邻地区的征伐,致使大批被俘虏的百姓涌入自己的部落。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发展,辽圣宗调整了部落结构,将原有部落分为十六个部落,并增加了十八个部落。圣宗十六个部落,按照原来的部落划分,一共有三种情况:
一是按太祖年间设立的宫室、户部,各自为部。先祖攻打奚国,乞求投降,愿为大帐子弟,籍于宫分,并置夷离堇。
圣宗分属不同的部属,而节度使则是隶属于南府。有窈爪部、耨盘包围爪部、讹仆括部、稍瓦部、曷术部等。
二是将八部中的一些人解散,重新组建军队。先从八部中挑选二十户为,驻扎在侦候落马河及速鲁河旁,置二十余人,圣宗设立特里特勉部,由节度使统领,属南府。
三是将原来属于辽的突厥户、室韦户等部族,分隶于北、南两府。圣宗时代的十八部,多为俘虏的女真、乌古、敌烈等北方各族民众。
圣宗将这些部落编入部下,分隶北府和南府,节度使则隶属于统军司和招讨司。十八个部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生活地在境外。
辽圣宗改组以后,辽王朝各部落的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种:
1.在原来的部落机构中,加入了大批被俘虏的少数民族,为契丹部落的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部落的机构规模和民族成份得以扩大,从而推动了民族的团结。
2.分置诸斡鲁朵户,将其所属的部落从附庸改为国家,逐步控制和减少了农奴制成分,推进了辽代的封建主义进程。
3.契丹部落是辽王朝的核心,逐渐扩展到被俘虏的家庭,然后扩展到了边疆的少数民族,而在部落外围的部落,虽然被纳入了部落,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社会结构。
比如五国部,就是在圣宗的时候,被封为五部,以镇东北境,隶属于黄龙都部署司,维持着原来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向朝廷缴纳贡赋。
三、辽代部落的行政体制
辽王朝部落的行政机关有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辽的中央行政机关为北、南两大宰相府,辽朝的部族则属北、南两大宰相府管辖。
在太祖时代的辽朝,北府有十一部,南府有七个部。
辽朝在圣宗时代,隶属于北府有二十六个部落,属南府的有八个部落。
在辽中部还有四个分封的府邸,分别是辽部落四个最强的部落。四大部分别是五院部、六院部、乙院部、奚王府部。
五院六院原本是迭刺部,因为实力强横,难以控制,所以太祖将五石烈分为五院、六爪为六院,又称北大王院和南大王院。
北相府:负责军务,北府设左右宰相,知军事,知国事
。
在太祖时,隶属于北府的部落有十一部,而在圣宗时期,则是二十六部。
南朝宰相府:负责军务,与北府齐名。在太祖时,属南王府属七个部,而在圣宗时,属八个部。
大横帐常衮司:掌太祖陛下九个皇族的事情
大国舅司:国舅乙室己、拔里两位国舅的事情。
遥挚九帐总管:负责九朝联盟的划分之事。
北大王院:负责部落的军事和民事。有北院大王,北院太师、太保、司徒、司空等掌管王院部。
南大王院:负责部族与军民事务。设置的职位与北院相同。在北、南两大王院中,又设北、南院统军司、详稳司,负责南北院、南院的军务,北院和南院都有司,掌南北两院的兵权。执掌六院。
乙室王府:设迪骨里节度使,负责乙室部族、军民事务,负责一切部族事务和军民事务。
奚王府:有两位长老、两位宰相和一位太尉,负责西六部的部族事务和军民事务。
辽王朝有四个最强的部族,分别是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奚六部,这些部都是由中央直属,负责监督和控制四部,是防止各地权力分散的重要手段。
四大部落虽然是直属于朝廷,但却多了一种行政体系,那就是南北宰相,让四大部落不能为所欲为,只能听从南北宰相府的命令。
即使这样,还是有一种权力集中和权力分散的冲突。据路振《乘轺录》中记载:
“西南至山后八军八百余里,南大王、北大王统之,皆耶律氏也。控弦之士各万人。二王陆梁难制,虏每有征发,多不从命,虏亦姑息……”。
北、南大王的执掌,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从目前的历史资料来看,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掌管军务,二是掌管生产。
耶律吼在位的时候,太宗亲自出征,率军出征。耶律屋质和耶律挞烈在担任北、南院大王时,都是“衣冠楚楚,年谷丰产”,朝廷上有“富民大王”之说。
辽王朝由部落组成的地方性行政机关,由部属组成,各部属各部属节度使,由部族详稳定部负责监督。
在节度使中,有节度使、副使、节度判官,各有其位。在详稳中,设详稳、都督、将军。节度使与详稳司负责军务,负责监狱之争,而民间事务,则是司徒监。
节度使、详稳、节制、节度使等都有自己的管辖范围和处所,其原因在于其驻防地域与当地百姓的居住地域的差异。
迭刺迭达,节度使,隶属于西南招讨司,驻扎于黑山以北,居庆州之地。
每个部下设“石烈”、“弥里”,弥里,契丹语是小乡的意思。而石烈则是乡的意思,石烈是契丹族最基层的组织,每个组织都有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一个部有数个石烈组成。
石烈在小乡之中,也有一位官员,负责打理。石烈的官员是辛衮、牙书。抹里的首领是闸撒狨。
不管是中央的还是当地的官员,都是朝廷指定的。辽朝廷从内部选拔契丹人担任部落节度使,以增强对部落内部的控制力,并赋予其部分自治权。
“五国、隈乌古部节度使耶律洼,因其治下的部属难以控制,特奏圣旨,赐下一把宝剑,以示臣服。
分离部的人,还请岳详稳,由部属挑选,上面的官员,都是在挑选人才,所以没有同意。这些都表明了辽时期的部落系统在中央统治下的统治体系是多么的严格。
四、辽代部族制度的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辽代宗室与辽王朝的社会关系密切,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辽王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辽代部落体制特征:
1.辽王朝部落体制保持了契丹部落在建立以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以部落为基础,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
2.辽王朝的部落组织具有军事与行政相结合的特征。在部落的治理上,节度使和都监负责军务和边防兵,司徒和司空负责民事和生产。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3.《辽史·营卫志》指出,辽王朝的部落结构具有兵民合一的特征:
“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以畋渔为生。无日不营,无在不卫”。“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
4.辽王朝的部落,其特征是以契丹为优势的优势支配。辽王朝各部落节度使的选拔和任用,均归朝廷所管。各少数民族部落节度使均为契丹人,反映出辽王朝统治地位的契丹族,具有一定的政治优越性。
“五国,限乌古部节度使耶律隈洼,因其治下的部属难以控制,特奏朝廷,赐下一道旨意,赐下一把宝剑,以降其职。
5.各部落按部为单位,以农耕和放养为主,输纳赋役也按部落的方式进行。泰州和静边州都是契丹二十个部落的聚居地,其实都是各部落的共同的聚居地。
乙室奥隗部无粮,派人来帮助收获,因涅刺、乌隈二部的劳力较轻,故可减少赋役。都是按部为单位来做的。
结语
总体来说从四个方面体现出辽王朝的部落结构,在当时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是维护辽王朝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各大部族军队,分别隶属于南北两府,镇守四方,抵御外来军队的侵袭。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为辽帝国两百多年来的政治根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辽朝部落是辽王朝生存的重要社会基础,是辽王朝的动脉组织,为其输送辽王朝所需的各种养份,以保持辽王朝机体的活力。
3.是辽国的一个主要补给基地,也是一个稳固的后方。为辽提供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师,为辽国提供兵源、物资和马匹的补给基地,同时也是辽国安定的重要保障。
4.地处辽部落边缘的少数民族部落,有义务上缴贡赋,出兵作战。因辽朝的民族压制,使其时服时乱,产生了一种离心效应,使其辽朝的统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7 21:45:4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