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对于冯焕虎来说,自己像是“桥梁”——串联起传统制造业与数字技术、现实痛点与未来蓝图。他和团队以代码为笔、方案为墨,将冰冷钢铁与炽热创新融合,筑牢起智能制造根基。
下面,一起来听第六届星锐奖“星锐英才”获奖者冯焕虎的讲述。
初入浪潮:从“学徒”到“破局者”
在加入浪潮初期,我对工业软件的认知仅停留在课本上ERP、MOM等概念。直到2013年参与某头部制造企业科研生产系统开发项目,我才真正体会到制造业的复杂性。
车间里,老师傅手工记录数据,数控机床各自独立运行,质量问题追溯困难。面对嘈杂的设备声,我不禁思考:要是能用数据将这些环节连接起来,效率会提升多少?
当时,项目经理马工带着我蹲守车间3个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建立数据模型。他的教导“小冯,工业软件不是代码的堆砌,而是要把物理空间的震动、温度、应力等转化为数字空间的变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9年,我担任某课题项目技术负责人,该任务精度要求极高,传统工艺依赖工人经验。我和团队驻扎客户现场,日夜奋战,调试程序、修改算法,成功让装焊效率提高50%,合格率提高20%以上。
在项目验收的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到了“用数据连接生产”的巨大价值。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一线工人手中更加高效的作业工具。数据宛如一座无形的桥梁,将各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切实为企业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
冲锋智能制造:用代码重塑钢铁丛林
2021年,我主导研发“面向钢结构制造行业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
一次调研中,某企业负责人指着堆积如山的钢材边角料苦笑:“这都是钱,但我们管不住。”这句话刺痛了我。我和团队立下目标:不仅要搭建系统,更要让数据“活”起来。
我们提出“2+7+1”应用套件——2个平台、7个关键应用、1个数字孪生顶层架构。最难的是打破设备间的“信息围墙”。
为攻克设备数据采集及监控技术,我们吃住在项目现场,反复调试通信协议。最终,我们通过“云+边+端”协同架构,实现了设备数据的实时互联,使得材料利用率提升了15%,进而帮助客户降低了约5%的成本。
对我来说,这不过是智能制造的“第一块砖”,真正的战场还在前方。
在客户现场
创新攻坚:在项目中锻炼高效“铁军”
2022年,我作为项目经理挑起某高端制造ERP项目大梁。由于项目复杂度高,无疑这会是一场硬仗。
压力之下,我们组建起突击队,白天分头对接业务部门,晚上集中梳理流程痛点。
项目上线前夜,系统突发性能瓶颈,微服务架构下系统集成出现了问题,有人提议延迟上线,但承诺就是军令状,我们硬是靠手动优化参数扛过了压力测试。
系统平稳运行的那一刻,我们知道,自己迎来了胜利。
近年来,AI的崛起也让我们将AI深度学习引入生产质量管控。
传统质检像“亡羊补牢”,我们想实现“未雨绸缪”,但训练模型时,数据噪声大、特征提取难的问题接踵而至。为此,我们重新设计递归神经网络模型,加入时序环境变量,误判率从15%骤降至3%。
上线当天,客户质检主管盯着实时预警屏感叹:这AI比干了十年的老师傅还“毒辣”!
工作中的冯焕虎
十年一剑:与团队一起在浪潮成长
这些年,我常被问:“为什么总能带队打硬仗?”答案藏在那些并肩作战的瞬间:为调试一个算法,95后程序员熬红了眼却不肯放弃;验收前夜,实施工程师冒着暴雨奔赴客户现场……这些身影让我坚信: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体智慧的共振。
荣获星锐英才,于我而言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团队拼搏精神的肯定。它时刻提醒我,团队的力量铸就了如今的成绩,也激励着我与团队在未来继续奋进,创造更多可能 。
团队合影
有人觉得,程序员的世界只有代码和服务器。但在我眼里,每行代码都是通往智能未来的阶梯。不断敲击的键盘声、方案被否定的挫败感、客户竖起大拇指的瞬间……这些碎片拼成了我的“星辰大海”。
我不过是一朵浪花,但正是千万朵浪花的奔涌,才能托起时代的巨轮。未来,我仍愿做那个“桥梁”——用技术融化行业的坚冰,让中国制造在智能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1 11: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