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上个世纪中期,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写了一部叫《在果树园里》的书籍,在这本书里,茹志鹃发明了一个词,叫“空头支票”,现在,这个词已经被收录于《成语大词典》。意思是:比喻不能兑现的诺言。
笔者认为,用这个词来形容朱棣在浦子口外对朱高煦的承诺,再合适不过。
毫无疑问,虽然朱高炽镇守北平也有功劳《明史》也评价说: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微妙的是,朱高煦之功,不仅仅朱高煦认可,朱棣也非常认可。
朱棣登基后,由于朱高煦出身军旅,和武将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包括朱能、丘福在内的靖难名将几乎都支持朱高煦为太子,而那些文臣们则选择恪守古礼,认为朱高炽并无过错,若轻易废长立幼,将来势必会酿成大祸。
自西周以来,皇位传承讲究“立嫡立长”,朱棣有一个敦厚仁爱的嫡长子朱高炽,又有一个军功卓著的嫡次子朱高煦,永乐年间这种情形,像极了唐朝武德时期。不过,唐初的储位之争,最终以玄武门喋血而告终。很明显,朱棣不想酿成宗室喋血的局面。
其实,朱棣一度认为,朱高煦“类朕”,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只是,这种想法在古代礼制面前,承受着巨大的阻力。
所以,所谓的“空头支票”,朱棣最初并没有打算抵赖,只是到了最后,他犹豫了。
从建文四年朱棣登基,到永乐二年,三年的时间,朱棣一直没有确立太子。但是,太子乃是国本,不能长久空悬,永乐二年,一个关键的人物,促成了朱棣的立储的决心,这个人就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
笔者之前曾写过解缙,解缙不仅有大才,而且性格非常耿直,当朱棣就太子人选询问解缙的意见时,解缙果断表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这样的回答朱棣听得太多了,他不满意,解缙最终脱口说出三个字:“好圣孙!”
朱元璋驾崩的那年(洪武三十一年),朱高炽之妻张氏生下长子,取名朱瞻基,这是朱棣的第一个孙子。朱瞻基出生当天,朱棣梦见朱元璋将大圭传给自己。大圭乃是皇家祭祀之重器,寓意不言自明。因此,朱棣对朱瞻基一直非常喜欢。
解缙的意思是:因为你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所以要选择朱高炽为太子!
耿直的解缙说出了朱棣的心声:既然不确定两个儿子到底谁更合适,那就从孙子辈开始选择。就这样,朱高炽被正式册封为太子。
太子名分已定,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两兄弟的身份,从此判若云泥。
朱高煦不服,可以想象,若以朱高煦和朱棣的性格,永乐二年,大明朝的皇宫中可能会存在以下对话:
“父皇,当年你不是说大哥身体不好……”
“胡说八道,你大哥是太子,你岂能乱说!”
“可是,当年在浦子口,你不是这么说的……”
“我当年并没有承诺你什么,是你自己想多了!”
朱高煦语塞,从此朱高煦变了一个人,他要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朱棣将朱高煦的藩地设在云南,朱高煦哭诉道:“我何罪之有,要被贬到万里之外?”朱棣心软,便让朱高煦暂时留在京城。在朱高煦的迫害下,立储的“罪魁祸首”解缙被贬。《明史》云:
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朱高煦赖在京城不走,他居功自傲,在京城多行不法之事。朱棣心中有愧,对次子多有纵容。越是如此,朱高煦越是桀骜。他出入之间都效仿太子仪仗,而且对太子出言不逊,颇为不敬。
当时,一些文臣劝朱高炽要提防朱高煦,朱高炽却选择另外一种处理方式——捧杀。
朱高煦犯错,朱高炽替弟弟求情;朱高煦给朱高炽使绊子,朱高炽选择微笑应对;朱高煦打压对他不利的文臣,朱高炽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朱高煦越来越无法无天,在京城横行了十一年。直到永乐十三年,朱高煦的行径终于引起了朱棣的不满。《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
朱高煦上书给朱棣,恳请朱棣将天策卫送给自己做护卫。
唐朝时期,李世民功高,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朱高煦此举,其实大有效仿李世民之意。
不久,朱高煦在府中自比李世民的言语传到了朱棣耳中,朱棣惊惧不已。试问:若朱高煦是李世民,那朱棣是什么?是那个被架空的太上皇吗?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目空一切的皇子,但是,能和朱高煦并肩的,寥寥无几。事实证明,朱高煦可以居功自傲,可以僭越礼仪,甚至可以不尊重兄长,但是,他不能引起父亲的猜疑。因为一旦他这么做了,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30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