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稳住农业“基本盘” 守好百姓“米袋子”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8-29 09:3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普洱日报

▱记者 臧灵/文 通讯员 陈永刚/图

近年来,普洱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粮食生产关键环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筑牢粮食安全防线。2022年,普洱市粮食总产量达123.08万吨,比2021年增加2.6万吨,增长2.15%,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

藏粮于地

建良田 守好粮食安全根基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芒卡村芒畔村民小组300多亩连片高标准农田晚稻基地,一株株稻苗挺立,生机盎然、长势喜人。“早稻已收割完,亩产达到400至500公斤,不但村民吃的稻米有了,还可以卖钱增加收入,今年的价格每公斤2.5元,这都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带来的好处。”芒畔村民小组组长岩相嫩说,过去由于地块小,灌溉不方便,道路也不通畅,有的村民干脆就把耕种撂荒了。现在的荒坡地早已不见踪影,就连常年积水的洼地、灌溉不便的旱地,也都改造成连片的耕地,小型机械可以进出,栽秧和收割省时省力,村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记者从孟连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了解到,以前,芒畔村民小组的土地存在土壤肥力低、无水利配套设施、田块小而弯、无田间道路等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差、耕作制度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机械化发展滞后,部分农田地存在“非粮化”和撂荒现象。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小田改成大田、弯田改成直田,配套实施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设施,项目区通路通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生产,提高了村民的种粮积极性。

芒畔村民小组只是普洱市藏粮于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普洱市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粮食生产责任压实到县、乡、村、组,面积落实到户到地块,建立粮食生产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切实担负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责任。

普洱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全面从严遏制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抓好撂荒地统筹利用,对分散、有条件的撂荒耕地,通过整修农田机耕路、疏通排灌渠道等措施,提供便利的生产条件,引导农户种植农作物。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已复垦复种2.95万亩,占撂荒耕地面积的84.77%。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49%。完成了《普洱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方案》《普洱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和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外业采样及送检工作。

藏粮于民

育良种 延续精耕细作农业传统

良种事关农作物发展根基。如何筛选、试验、推广高产良种?记者走进普洱市种子站探寻答案。

“市种子站严把‘两杂’种子备案关,确保农业用种安全,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市共备案‘两杂’种子472.3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3.6万公斤。”市种子站站长乔继雄向记者介绍。

普洱市将种业振兴行动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同考核监督,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制定出台《普洱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各项要素保障,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落实落细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普洱市现已建成景谷、景东、镇沅3个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和澜沧、墨江2个省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县。进入“十四五”,全市建立和完善种子繁育体系,有序推进标准化“两杂”种子生产基地建设。2022年建设完成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玉米、水稻制种基地6个,面积达1.081万亩,截至2023年6月30日,完成杂交水稻种子制种面积3710亩,常规稻制种面积2610亩,杂交玉米制种1300亩。

采访中,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普洱市强化新品种试验示范,截至2023年6月30日,实施省级新品种试验19组、品种210个(含对照)。试验分别在思茅、景谷、澜沧、墨江4个县(区)实施,通过试验,为全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抓好市级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20年至2022年,在宁洱县宁洱镇开展市级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各3组、品种25个。通过试验,紫玉晶田、普糯1号、普糯2号、普糯3号4个品种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审定。

与此同时,普洱市全面净化种业市场,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强化案件联查联办机制,严厉打击种业领域套牌侵权、制假售假、无证生产经营、基地套购抢购等违法行为,及时发布侵权典型案例,形成震慑。

藏粮于技

强科技 不断提高科学种粮水平

“这个抛秧技术太好了,省工又省力,稻苗成活率高,谷穗又多又长还饱满,稻谷产量高……”提起水稻抛秧技术带来的优点,孟连县娜允镇芒掌村村民叶罕高兴地说,她家种植了7亩水稻,早稻已收割完毕,晚稻抛秧栽种已于7月中旬完成,以往她家7亩水稻需要5至6人进行插秧,使用水稻抛秧技术后只需要3人便可完成,且产量提高了10%。

“水稻抛秧技术是采用钵体育苗盘或纸筒育出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易于分散的水稻秧苗,将秧苗连同营养土一起均匀撒抛在空中,使其根部随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栽培法。相较于传统插秧习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子,操作简单、高产、稳产、高效的优点,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一亩田拋秧只需0.5个工。”孟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建梅说。

近年来,普洱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狠抓生产技术标准制定,推广耕种新技术,强化技术服务,开展政策技术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科学种粮水平。

普洱市先后制定烟后玉米、秋大豆、冬马铃薯、西盟米荞、杂交稻旱种、多年生稻等地方标准13个,其中《普洱市多年生稻栽培技术规程》等9个地方标准已发布实施。通过开展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水稻直播栽培、水稻高效旱育抛秧、水稻旱作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技术专家组作用,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在关键时节开展田间指导,做到“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户有技术明白人”。

“藏粮于技,普洱一直在努力。研究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农技人员常态化走进田间地头,抓实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等,用科技赋能普洱粮食稳产增收。”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凌云介绍,除了水稻抛秧技术,水稻旱作也是普洱市重要的增粮技术措施之一。它破除了传统水稻只能种在水田的思维禁锢,有效解决了传统陆稻单产低、品质差、效益低等问题。2023年全市完成水稻旱作播种4.89万亩。此外,普洱市一直注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22年,全市农业系统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8个专题培训,累计培训农民群众3.2万余人次。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普洱人正在一张张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业清单上,躬身田畴、咬牙攻关,一件接着一件办,奋力书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普洱答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9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天。普洱市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一手抓“米袋子”,一手抓“菜篮子”,加快农业综合开发,使全市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3.1万亩,粮食总产
2023-02-23 09:22:00
丰收气息扑面而来 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货丰价稳
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昨天(8月16日),2023年的南海伏季休渔正式结束,开始进入捕捞季。今天凌晨,第一批近海捕捞的渔船就已经满载而归。在北部湾海域周边的多个地市,开渔的
2023-08-17 19:43:00
...到田里打工,得到两笔收入,不仅守住了耕地,确保了“米袋子”,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2023-08-09 09:43:00
打好“组合拳” 守好“米袋子”
本文转自:来宾日报大湾镇:打好“组合拳” 守好“米袋子”□ 覃丽颖 韦永明近年来,大湾镇聚焦“扩面积、增产量、提质量”,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工作,做到全镇粮食面积产量只增不减
2024-04-08 00:13:00
防治水稻病虫害,守护百姓“米袋子”
...障农户稻谷丰收、保障生产绿色安全,守护好老百姓的“米袋子”,从而夯实好粮食安全的根基。(供稿:江阳区邻玉街道 李利沙)
2023-08-03 12:03:00
技术服务到田间  全力守好“米袋子”
本文转自:黔南日报龙里:技术服务到田间 全力守好“米袋子”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开展农药使用培训会现场本报讯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民们最关心的就是植保环节,水稻“生病”治得好不
2023-09-01 16:18:00
...种旱稻自给,农民群众冬春鼓了“钱袋子”、夏秋满了“米袋子”。趁着天气好,澜沧县蒿枝坝的村民刘石保把打回来的谷子拿出来晾晒。他家栽种的是云南农业大学研发的高产耐旱型杂交水稻“滇
2022-12-19 07:01:00
本文转自:黔南日报福泉突出“八个到位”守好“米袋子”本报讯 近年来,福泉市紧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核心目标,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深化农业“八个好”主抓手,
2023-03-08 08:16:00
...息 今年以来,洪雅县财政局“三举措”守好了农民的“米袋子”,给了农户安心种粮“定心丸”。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助推器”和农民增收的“稳定器”,正成为稳定农业生产、维护粮
2023-07-25 17:23: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韩峰:双腿“不一样长”?揪出青少年长短腿背后的“隐形推手”
韩峰,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针灸推拿学硕士,脊骨神经医学认证医师。从事针灸整脊工作10余年。通过陈朝晖教授脊骨神经医学教育脊柱及四肢关节技术认证
2025-08-07 10:43:00
立秋,激活身心的“安静之力”
今日立秋,暑气未消,蝉鸣依旧,唯有庭院阶前飘落的几片梧桐叶,悄然透露出时节的更迭——正如宋人朱熹笔下所写:“未觉池塘春草梦
2025-08-07 06:24:00
福建首个微生态诊疗中心落户厦大附属中山医院
微生态诊疗中心将肠菌制成胶囊,方便患者使用。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厦门大学海峡医学中心微生态诊疗中心日前成立
2025-08-06 09:10:00
家中药品如何“避暑” 药学专家为您支招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薛尧 实习生 李慧)暑期高温,家中的药品也被“热坏了”,药片变色、胶囊“抱团”、糖浆变质等问题频发
2025-08-06 09:10:00
北京中研中医院田俊清:田氏分期渐进疗法,分期辨证施治治腰突
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全天;周六上午半天。田俊清,中医主治医师。师从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程凯教授、妇科专家王莉莉
2025-08-06 11:28:00
北京中研中医院陈明:“五法一位”,立体综合治疗疼痛顽疾
陈明:副主任医师。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四、周六、周日。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先后进修于北京针刀总院、广州军区总院
2025-08-06 11:28:00
大理老人称赞云南结石病医院:痛苦4年,瑞梦手术几分钟就解决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多国流行病学统计,50岁以上男性中,约50%存在前列腺组织学增生(即通过病理检查发现增生)
2025-08-06 11:37:00
婴儿的小肠“雪花”密布!腹泻两周就医,确诊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鲁网8月6日讯小婴儿肠胃娇嫩,稍吃不好或受凉就容易拉肚子。不过,近期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接诊的一例腹泻婴儿瑄瑄(化名)却并不普通
2025-08-06 11:38:00
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攀升 重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通讯员姜海英吴畅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结直肠癌在癌症中发病率占第二位
2025-08-06 14:19:00
警惕“幼态审美”背后的医美陷阱
唐传艳22岁的张婷(化名)到医疗美容机构咨询,咨询师对着她年轻的脸庞,竟给出了“皮肤松需要抗衰”“鼻翼宽要切除”的诊断
2025-08-06 14:30:00
别让医疗科普沦为“流量生意”
时本虚构病例、夸大效果,假科普、真带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将迎来更大力度整治。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
2025-08-06 14:30:00
厦门美莱:假体隆鼻多久能\
每个爱美人士心中都藏着对“气质妈生鼻”的向往,却常常被“隆鼻恢复期长”“效果不自然”等问题劝退。其实,随着医美技术的迭代
2025-08-06 14:40:00
厦门美莱:厦门脂肪隆胸能保持几年?
在追求身体美学的道路上,脂肪隆胸以其"自体移植、自然手感"的独特优势,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心头好。但不少求美者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
2025-08-06 14:43:00
特殊人群医保报销后自费全免,浙毕医院对口帮扶这个乡镇医院
7月30日,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以下简称“浙毕医院”)以那医院揭牌仪式在织金县以那镇人民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毕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薛成
2025-08-06 15:19:00
10 余年肾结石顽疾终得解 贵阳结石病医院提醒莫让“小石”酿大患
近日,来自贵阳的 55 岁肖女士在贵阳结石病医院成功摆脱了困扰她 10 多年的肾结石病痛,重获健康生活。肖女士的肾结石病史长达 10 多年之久
2025-08-06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