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张士诚的退隐谋士施耐庵写《水浒传》之前,梁山好汉故事就已经是民间艺人的“饭辙”了。南宋的《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家耳熟能详,据戏曲研究家傅惜华考证,元曲中以梁山好汉为主角的戏目至少有三十四种,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燕青射雁》、《折担儿武松打虎》、《张顺水里报冤》、《宋公明劫法场》、《梁山泊李逵负荆》、《黑旋风双献功》、《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施耐庵先生是元末明初之人,对宋朝话本和元朝曲目自然比我们了解的还多,他兼收并蓄去芜存菁,这才形成了位列四大名著的《水浒传》。
施耐庵写《水浒传》的目的之一,是鼓动老百姓造朱明王朝的反,所以招安的宋江很不受待见——在宋朝史料中,宋江之所以被张叔夜收降,是因为梁山二头领(卢俊义或李进义)被俘,如果宋江不放下该武器,“二弟”就没命了。
《水浒传》中的宋江很卑微,史料中的宋江很凶悍,而民间传说中的“郓城押司”宋江,却是一个“当了绍兴师爷的神探狄仁杰和提刑官宋慈”。
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宋江宋江曾断蛤蟆案,吴用落第怨蔡京,武松李逵居然是少林寺的同门师兄弟。我们把民间故事与《水浒传》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三个传说,似乎都不太靠谱。
“宋江智断蛤蟆案”并非全无依据,《水浒传》中也曾有类似的描述:一个刀笔吏能成为知县面前的头号红人,手上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宋朝的吏员,朝廷不给工资,基本属于县令聘请的秘书或顾问,其补贴从县令的活动经费里出,只吃饭不干活的吏员,哪个县令都不会待见的。
在民间传说中,宋江是个神探,他之所以能被县令时文彬器重,跟一起“蛤蟆案”有关。
话说那是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郓城县有个邓家庄,庄上有个叫土豪叫邓三万的富户,家里雇着两个长工,分别叫大领、二领。
只能雇两个长工,家财只有三万贯,还不及生辰纲的三分之一,跟祝家庄、扈家庄、李家庄也没法比,邓三万跟周扒皮一样,每天天不亮就赶着两个长工下地干活。
这一天邓扒皮把大领二领喊起来之后继续搂着二房妻睡回笼觉,结果出了大事:二领因为解手落后一段,等他赶到地头,就看见大领趴在地头的水坑边,脖子断了一半。
出了人命自然要报官,据说县令是从金陵调过来的,他二话不说就判了二领死刑:大领要不是你杀的,你为啥要来报案?
三木之下,无有不招。二领被屈打成招,旁边的押司宋江看不过去了,他亲自去现场勘察,结果发现了怪异之处:大领的身体被翻开,下面还有一只死蛤蟆。
宋江迈开小碎步伸着鼻子到处找,终于在草丛里找到一条死蛇,蛇腰上还有一道很深的伤痕。
宋江拿着蛤蟆和死蛇到处打听,一位老者看了之后问他:“蛇身上这粗糙伤痕不是刀砍的,倒像螳螂锯的……你在捡到死蛇的地方有没有死蛤蟆、死老鼠?”
宋江恍然大悟,并进行了如下推断:“大领来到地头时,看见一条蛇正在吞蛤蟆,一只螳螂飞来,锯开了蛇肚救了蛤蟆,获救的蛤蟆一口吞掉了螳螂,大领见这蛤蟆可恶,忙甩锄头去打蛤蟆,谁知忙中出错,锄刃割到自己脖子上,他仰面倒地,正好压住了蛤蟆。”
经过宋江的“神断”,二领被无罪开释,宋江因此也获得了“神探”之名,那个被救的二领后来跑到东溪村,凭着一身神力震慑了西溪村,当上东溪村保正后改名晁盖,并与宋江结为生死之交。
宋江是不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咱们最后再说,接下来的故事是关于智多星吴用的——他在《水浒传》中被刘唐称为“秀才”,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宋朝的科举制度与隋唐明清不同,只要读过书,不管童子试成绩如何,都可以被称为秀才。
吴用是“秀才”而非“举人”、“进士”,据说不但怨蔡京,也要怪他的倒霉名字。
当年吴用要进京赶考而没有钱,东溪村保正晁盖资助了他白银一百两——这就有点不靠谱了: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资格进京赶考的,如果吴用那样的“乡村学究”都跑到开封,城门都得被挤坏。
不管有没有资格,吴用都进了京城,三篇文章作罢,主考官看了大为欣赏,就想点他为头名状元,但是太师蔡京反对——吴用没有像后来的张好古到魏忠贤府上拜见一样,去给蔡京送礼。
蔡京是个奸臣,但也是个有学问的高官,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马上给赵佶打小报告:“吴用的文章写得虽好,可这名字太不吉利。若点他为状元,举国上下都知道新科状元叫‘吴用’,成何体统?万岁的脸面往哪里搁?”
赵佶一琢磨也是这么一回事,迷迷糊糊就下了一道圣旨:“吴用除名,永不录用。”
赵佶一句话,断了吴用前程,所以后来宋江想招安,吴用总是想办法使绊子,后来还撺掇宋江叛宋投辽,就是因为他跟赵佶和蔡京有这一段过节。
宋江智断蛤蟆案,吴用落第怨蔡京,这两个故事,半壶老酒认为都不靠谱,接下来的第三个故事,跟《水浒传》基本就没有太大关系了:李逵和武松系出同门,还是武松的师兄,但是武松在少林寺学艺的时间比李逵长三年——武松学了八年,李逵学了五年,所以武松的武功比李逵高。
说李逵比武松年纪大,估计大家都不会反对,因为武松上梁山的时候,也就是二十五六岁,李逵应该快三十了,但是说他们同在少林寺学艺,这就不靠谱了:要不是那部电影的火爆,少林寺哪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
在整部《水浒传》中,没有一位好汉提到过“少林寺”三个字,倒是大相国寺、五台山文殊院比较有名,在这两个著名寺庙呆过的鲁智深耳濡目染有了大智慧,而李逵和武松,不但无肉不欢,而且杀人不眨眼,似乎不太像是少林寺学过武功的吧?
关于宋江、吴用、武松、李逵的三个传说讲完了,接下来该有请读者诸君发表高见了:您见过哪个人打蛤蟆能把自己脖子砍断一半的?吴用只是个秀才,按照宋朝的科举制度,他有没有资格进京赶考?宋朝人学武功,会去少林寺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