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陈璐润
在生活里,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说:“客观来说,这件事应该怎样怎样。”这种所谓的“客观”真的是“客观”吗?我们一提到“客观”,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它的对立面——“主观”。毋庸置疑,主观的定义就是自己认为的,但是对“客观”的阐述好像就没那么精准明确了。在字典里对“客观”有两种解释:第一,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第二,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的。这两种解释只是简单的对字面意思下了定义,所以经常会产生歧义,让人片面思考问题,还误以为自己很“客观”,仿佛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其实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客观”是个怎样的存在呢?
首先,我们是通过我们的五官以及自我意识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古语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不全面,无论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闻到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就比如,“我和我的父亲说,昨天和我的一位好朋友一起共进晚餐”“我在今年六月底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学习”等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的,都是真实不虚发生过的事实,没有对错好恶,真假美丑,仅仅只是一件独立的事情,它们的存在不会因我们的意志而转移,这就是客观的。
其二,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去看“客观”。当我们觉得臭豆腐是美食的时候,当我们吃到很辣的辣椒却感觉不到辣的时候,当我们闻到桂花香却觉得很冲鼻子的时候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客观的。因为人很难跳脱出自己的感官以及自己的思维去对事物“本身”做出精准的判断。有人觉得臭豆腐很臭,有人又会觉得香气扑鼻;有人觉得辣椒很辣,有人觉得辣椒无味。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你既不可以说他人的感受是对的,也不能说自己的感受是错的,毕竟这是我们切切实实的生命体验。所以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看“客观”,也都是无错的,都是客观的。那么为何面对的是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却有不同的感受?我亲眼所见甚至是亲身经历怎么可能是错的、是假的?原因是人的“判断”,眼见为实,耳听也为实,只不过每个人的判断力不同,判断是否准确是在事物存在的各种条件下进行的。
第三,就上述观点而言,人具有社会性,接受能力和产出都是有差别性的,那如果都按照每个人自己的方式去评判去生活,那岂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矩可言?所以我们既无法探究事物“本来”的样子,也无法做到按统一标准去面对这个世界。人无法跳脱自己的思维去看待世界,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是被各种文化等因素影响的,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那么什么是“相对客观”呢?其实“客观”对于多方立场的情况下,无非就是没有利益冲突,意见统一的一种情况。例如,“这餐饭大家都吃得很开心”“这场音乐会,在座的所有观众都被其精彩的演奏所震撼”“班里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最佳人选”等等,这种情况下,这顿饭就是好吃的,这场音乐会就是精彩的,这位同学就是优秀的。在这个特定范围里,没有任何分歧意见,是统一的,整齐的,这个事物就是客观的。既不排除每个人的真实感受,又能达到意志的统一,化解了主要的矛盾,也涵盖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综上所述,不按照人的意志存在的事物,是客观的;每个人的所见所闻是客观的;没有利益冲突,在规定范围内,所有人的意志的统一,事物也是客观的。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人”主观的去面对,是主观的去感受,去体验。曾经有一位中国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家一起共进晚餐,中国哲学家说:“你们西方人主客体分得很开啊,你们手拿刀叉,作为主体去分析解剖客体(代指食物),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我们用的筷子,是主客合一,不分彼此,是艺术。”所以有时候微观是必要的,宏观也是关键的,真要去探寻真正的客观,追求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作茧自缚。归根到底,我们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种“意识”,意识到需要去寻找“真正的客观”的同时,也理解我们能做到的可能是主观的客观,主观客观并存,达到对立的统一,就已经很“客观”了。毕竟“客观”也只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立场、方式之一,真要是看绝对了,就剑走偏锋了。当我们真正了解事物本质、事物原来的样貌的时候,我们是否还需要去为了几个普通的名词去争得头昏脑热,这件事就是见仁见智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0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