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最近看到一句很有趣的话。
有人说,“第一各有说辞,不过郭富城被称为‘第四天王’,除了赶上末班车的意思外,应该也说明了郭富城是属于末位天王的吧?”
天王之争从来未停。
但那些充斥着意气之争的比较,根本毫无意义。
转不如将天王年代,当作一种现象。
比如,若彼时已经在华语乐坛大放异彩的郭富城,继续巩固其“蘑菇头”时期的辉煌战绩,不回到香港发展,粤语歌坛的三剑客,能否进阶为四大天王?
这可比争论首尾,有意思太多了。
郭富城的出道颇具传奇色彩。
他先是在无线电视台的舞蹈艺员班,练了三年舞。
这段日子其实没什么光芒,对郭富城来讲,无非意味着五百港币一场的伴舞、客串MV和偶尔在电视剧里面跑龙套。
很难出头。
三年后,他被电视台高层看中,转入正式的电视艺员培训班,半年后毕业,被封“银河十星”,然后开始了“正式”跑龙套的生涯。
不过这些东西并不重要。
1990年,他拍了一个机车广告。
这则几十秒的广告,令整个台湾的少女陷入疯狂,甚至将播放广告的电视台电话“打爆”。
旋即签约出唱片。
发型和着歌声、舞姿,席卷了整个华语世界,在两年时间里,他连续发行三张唱片,全亚洲销量皆突破了百万张,在台湾首创了演唱会售票模式,初发写真集,销量就破百万册,后续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这就叫现象级爆红。
此时的“三剑客”如何?
在“谭张争霸”的硝烟过后,从谭咏麟、张国荣,到梅艳芳、陈慧娴,那些曾经在粤语歌坛叱咤风云的巨头们,几乎尽数隐退。
市场需要新的偶像,歌迷开始迭代。
1990年,刘德华创下不可思议的乐坛佳绩,首次入围颁奖礼,即将象征着顶级王者的大奖揽入手中,而在过去的五年里,他甚至没有获得过任何提名。
张学友在1991年,首度夺得叱咤乐坛的男歌手金奖,也同时将十大劲歌金曲的“金曲金奖”收入囊中,这是踏足巅峰的象征。
坊间开始出现“两大家族”的概念。
而另一位歌手黎明,也在1991年,夺得了十大中文金曲颁发的“全年最高销量大奖”。
至此,粤语歌坛的“三国大战”开始,又或名之“三剑客”。
但影响力或仅限香港。
三剑客当然也很威风。
但与其后的“四大天王”比起来,当真不值一提。
举个简单的例子,封王彼时,张学友前后发行了四张普通话唱片,销量寥落、影响力平平,而在封王次年,一曲《吻别》惊天大爆。
其内或有歌曲本身质素的问题,然绝不可以讲,数十首歌曲中,就没有一首好歌。
所以天王名号的加成与增幅,绝对不可以忽视。
那么何谓四大天王?
这个概念已经重申过多次,不管是基于谁人天才般的构想与创意而来,所谓四大天王,就是一场并驾齐驱的乐坛顶级影响力争锋,囊括了形象、气质、时尚、人气、唱功、舞台、销量和风格等等要素在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哪怕时光荏苒,即便记忆变得模糊,却始终不可轻侮。
这就是天王之威。
而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这个假设,娱乐指数非常高,甚至可以用“爆表”来形容。
原因很简单,坊间历来也都有“第五天王”“天王杀手”等名号纷争,甚至也有人会觉得,四大天王垄断了乐坛,并不公平。
所以如果彼时的郭富城,并不考虑回到粤语歌坛发展,将会生出何种变化?
在彼时的香港,三剑客的地位,已经牢不可破。
要打破这种均势,需得极强力量,比如昔年郭富城回到香港,普通话旧歌精选集和首张粤语专辑,都悍然卖破三十万张的销量,这是一种“破门”之势。
然放眼昔年,无论是沉浮多年的吕方、李克勤、杜德伟、张立基和黄凯芹,还是已经出道的郑伊健,甚至是更早从台湾回到香港的王杰,他们都根本就没有办法,获得粤语唱片市场与歌迷的认可。
其他人更不用提。
故而若郭富城不回香港,粤语歌坛会只有三剑客,其影响力当然也就不可能,会波及整个华语世界。
以为然否?
四大天王,其实皆可谓“天选”。
缺一不可,无须褒贬。
王者之争,本质上是实力与运势的双重角逐,无人可替。
而在拥趸的角度,如果深信偶像的实力,就根本无须去踩低旁人,以证己道。
再问一句,以为然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1 12: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