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文汇报
从“五个维度”——
提升体育高等教育向“新”力 ■ 毛丽娟
高校作为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创新创造的“高地”,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体育高等教育能够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形成中提供强大支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动力、激活力、提效力。而这从根本上也是对体育高等教育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因此,面向优化学科布局、突出创新驱动、加速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育、扩大对外开放五个维度,进行高位谋划、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可以更好提升体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助力。
优化学科布局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智能化、更具融合性、更富新内涵,更为强调运用聚焦前沿、学科交叉、融通创新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指导生产实践。体育高等教育要下好学科布局“先手棋”,推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创新,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适配度。
体育高等教育首先要推动传统学科转型升级,更加积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整合技术元素、革新专业知识、突破发展桎梏,以充分释放潜能。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学科增长点,大力培育交叉学科,开辟体育高等教育新领域新赛道。比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智慧体育工程学科方向,前瞻性布局智能体育工程及智慧体育新兴学科专业建设等。同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推进体育学科与心理学、脑科学的交叉融合,建设运动脑认知专业,大力培育体育交叉学科。
突出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体育高等教育须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向体育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首先,要深化体育科技基础研究。伴随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新兴学科知识的涌现、生产要素配置的创新,基础研究的内容、方法、范畴等正逐渐从本质上发生着变化,因此体育高等教育要深化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基础研究,解决好体育重大科技攻关的关键基础性问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基础。其次,要加强体育科技原创性、颠覆性研究。立足“体育+”“运动健康促进与康复”“体育大模型”等新方向、新生态、新场景,积极推进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体育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速成果转化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对于体育高等教育而言,产学研用的结合要以“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高校体育科研工作不仅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要强调“从1到10”乃至“从10到100”的成果转化。
体育高等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改善体育科研治理体系,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产出率、转化率,让更多的体育科研成果高效率、高标准、高水平地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比如,聚焦“体育数字化转型”研究领域,积极发展智能化科学健身指导、智能健身“云竞赛”等大数据服务,带动多元化的运动健康服务应用;加快构建基于智能化数据分析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
创新人才培育
以体育高等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体育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急需人才。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创新人才培育生态。另一方面,要革新人才评价标准,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畅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扩大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推进体育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既要求立足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借鉴和吸收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更要求积极走向世界,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与适应全球教育环境。
其一,要加快体育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体育高等教育应以“体育”这一全人类“通用语言”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发出中国教育的体育声音,提升中国体育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比如,上海体育大学先试先行,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建立首家武术学院海外分院,努力打造中国体育高等教育特色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新平台,为形成体育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做出新探索。其二,要建设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平台。体育高等教育可借助数字化、智能化、云计算等传播技术的革新,强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线上线下共发力,内力外力齐融合,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平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让世界人民以“体育”为媒,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中国观念、认同中国价值。
(作者为上海体育大学校长、教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7 09: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