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乌克兰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日前证实,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日前在乌克兰-波兰边境参加了一场“秘密会议”,与北约将军讨论俄乌战事。
【乌克兰军队总司令扎卢日内】
波多利亚克强调,这是一场“秘密会议”,因此他不方便透露具体的会议内容。而英国《卫报》的报道则表示,扎卢日内与北约各国的将军们讨论了2024年的战略,而北约很可能已经说服乌克兰改变其反攻计划。
另外,根据波多利亚克的说法,类似的秘密会议“过去有很多”,本月初,扎卢日内就曾与北约方面举行过一场军事会议。他强调,乌军总参谋部的决策,正在根据前线发生的情况不断作出调整。与此同时,乌克兰一直在与西方的合作伙伴讨论这些调整,以推动更多武器的交付。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北约方面就开始不定期与乌军高层接触】
实际上,早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北约方面就开始不定期与乌军高层接触,并间接参与到乌克兰的指挥中——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但之前北约为了降低与俄罗斯的对抗性,对此一直都比较低调,尽可能遮掩,同时也要求乌克兰这么做。
而现在乌克兰转变态度,敢于这么直白地公布,比较罕见,背后肯定少不了北约的默许。这也表明北约对俄罗斯的顾忌,已经有所下降,他们已经不再遮掩与乌克兰之间的密切合作。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北约之前内部是有分歧的。一派认为,支持乌克兰可以,但应该低调,不应该因此过于激怒俄罗斯。这一派,通常都是过去跟俄罗斯关系颇为密切的国家,比如德国、法国。另一派则认为,不能遮掩,必须亮明态度,而且力度要越来越大,否则乌克兰就无法战胜俄罗斯。一旦乌克兰输了,北约就将必须直接面对俄罗斯。
【一旦乌克兰输了,北约就将必须直接面对俄罗斯】
而随着欧洲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以及俄罗斯开始暴露出其军事力量的虚弱,后者的观点逐渐占到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北约不仅在军事援助方面对乌克兰越来越大方,而且在军事决策方面,对乌克兰的介入也更加公开、直接。
刚才我们就提到,来自英国《卫报》的消息称,北约很可能已经说服乌克兰改变其反攻计划。具体而言,北约现在认为乌克兰应该集中兵力,在扎波罗热这一个点上来寻求突破,以点带面,打开整个反攻的局势。乌克兰方面则认为,此举会导致其他方向的防守兵力空虚。俄军目前正在大举进攻哈尔科夫方向的库皮扬斯克,以牵制乌军在南方的反攻行动。
【北约现在认为乌克兰应该集中兵力】
北约建议集中兵力,而乌克兰则希望维持全线兵力的平衡,这就是目前北约和乌克兰的主要分歧所在。
《纽约时报》对此给出更详细的细节。五角大楼认为,乌克兰将兵力集中在了错误的地方,他们应该向南调动更多部队,到扎波罗热地区的梅利托波尔,以切断通往克里米亚的陆地走廊——然而现实却是,那里的乌军比巴赫穆特方向的还要少。
美国军方指出,乌军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装备和弹药,只要集中兵力,就可以突破俄军的防线,并一路打到亚速海沿岸。而泽连斯基等乌克兰高层则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兵力向一个方向转移,很可能会让乌克兰失去一些重要城市,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泽连斯基认为,兵力向一个方向转移,可能会让乌克兰失去一些重要城市】
目前尚不清楚最终乌克兰和北约谁的观点会占上风。但就目前来看,乌克兰方面的观点显然更考虑到了现实。乌军现在虽然兵力上对俄军占优,但优势并不是很大,如果要集中兵力发起总攻,一路平推到亚速海沿岸,那么乌军在该方向对俄军的兵力比至少要到2:1甚至更多。后勤和远程打击的支援也要到位。
可以说,北约方面的建议,相当于要求乌克兰孤注一掷,在一个方向上强攻。这招成功了倒还好,而一旦失败,那绝对是个灾难。乌克兰显然是不想承受这个风险的。
【美军这些年打的仗,通常是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和火力一路平推】
美国之所以这么建议乌克兰,可能是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带了进来。美军这些年打的仗,通常是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和火力一路平推。侧翼有盟友和空中力量掩护,因此无需担心。但乌军毕竟不是美军,它没有这么富裕的仗可打。
俄军虽然虚弱,但还不是任由乌军拿捏的病猫。正如扎卢日内所言,这不是一场针对“叛乱分子的治安战”,这是“现代版的库尔斯克战役”。
存在分歧,暴露问题,很正常,重要的是如何尽快解决——扎卢日内与北约将军举行会议,就是为了通过沟通和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相比之下,在俄罗斯那边,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似乎就是解决那些提出问题的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9 1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