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8月26日讯夜晚凭海临风,漫天繁星摇摇欲坠,似乎要触及这片广阔的大地,明月照耀下的海水波涛汹涌、奔腾不息,在茂名港港池内反复做着“折返跑练习”;海面上,数艘大型船舶也不辞多让,“举重训练”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在建设者们的星夜兼程下,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茂名港项目现场俨然化作紧张激烈的“体育赛场”。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是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服务南海海上能源通道建设的重点项目。6月底以来,码头工作楼平台和管廊桥灌注桩施工全面进入竞赛状态,以灌注桩为箭,以海床为靶,项目团队作为弓箭手,要将一根根灌注桩精准打设在海床之上。
要想做到百发百中,首先需要扎好马步,平稳的施工平台不能少。项目一开工,项目团队针对灌注桩平台搭设展开激烈讨论。海况复杂多变,若仅依靠船舶作为基础和枢纽执行打桩任务,受天气、船舶性能等因素影响大,施工效率难以保证。“不如就在海上搭建一个临时基地。”项目总工杜璐提示道。
钢平台要站得稳,辅助桩得打得准。谋定后动,细致的地质勘探后,项目团队发现施工区域海底泥面覆盖层较薄且基本为硬斜岩,高低起伏较大,岩石强度高,旋挖钻钻头有力使不出,存在打滑现象,钻孔精度难免会受到影响。不仅如此,搭设点距离港区口门处较近,空间狭窄,在狭管效应的作用下,海水流经此处流速显著加快,造成涌浪频发。钢平台的搭设任务一时间“四面楚歌”。
为了保证辅助桩打设的深度和精度,项目团队针对管桩承载力、入岩深度,以及钢平台稳定性建立起海量的数据库,有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实际打设辅助桩时也更加得心应手。但台风季节已到,留给项目团队的时间捉襟见肘。“要是错过这段时间,接下来的台风天就会像邻居一样经常来串门。”项目周例会上,杜璐面色凝重。“总工,我们几个年轻人可以顶得上。”技术主办钟良才率先站了出来。为了尽可能地抢抓一切有效作业时间,项目团队开启“白+黑”模式,两支青年小分队轮流到现场值守。
第一天2根、第二天3根……第106天最后一根辅助桩成功打设,一个相当于9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水上施工钢平台稳稳屹立在了海面之上。有了稳定的操作平台,项目团队立即着手“张弓搭箭”,全力推进灌注桩施工,并创新使用旋挖钻加冲击钻组合施工的工艺,双“钻”齐下,成孔效率稳步提升,让灌注桩这把“利箭”在海床上扎得更牢固。
正当项目团队鼓足干劲冲刺节点目标时,管廊桥灌注桩施工又遇到新麻烦。原来,为了确保混凝土浇注质量,项目团队每次都会向钢护筒内加水,通过观察水位变化,测试灌注桩成孔后钢护筒内环境的密闭性,但过程中发现无论加多少水,筒内的水位也迟迟没有上升。“这说明孔底不密封,有裂隙。”杜璐立即找到问题所在。
项目团队经过认真分析排查,发现距离桩位不远处是系缆的基槽,最近仅有3米,而基槽采用炸礁爆破施工,这才导致附近岩石在炸礁时由于受到冲击而产生裂隙。“还好发现的早,如果浇注过程中发现底部漏浆,不仅会徒增成本,灌注桩的浇注质量也难以保证。”杜璐长出了一口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团队决定先将海底“整平”,使用低标号的混凝土将底部缝隙和空洞堵上,再进行混凝土浇注,施工质量问题迎刃而解。
如今,所有145根灌注桩都被稳稳“扎”入海底,检测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成为了码头主体坚实而又牢固的基础。项目团体在“智造”码头的道路上继续行稳致远,越发昂首挺胸。(通讯员 王雨生)
责任编辑:刘亮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6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