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右江日报
黄献德近照。
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拼敢闯,靠着勤劳的双手发展种桑养蚕产业,黄献德实现从脱贫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身份转变。他思想上进,崇文重教,务农的同时不忘教育子女,成功培养了4名大学生,他们一家的励志故事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2023年,黄献德被评为百色市第二届“最美农民”。
种桑养蚕铺就致富道路
黄献德是凌云县沙里瑶族乡龙化村板里屯人,2014年,他们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带领当地群众发展产业,2015年年初,乡里号召群众发展种桑养蚕产业,许多村民担心没有技术而不敢尝试。大山里发展产业难,难在思想保守,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驻村工作队队员多次走村入户进行政策宣传。“不尝试哪里来的机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黄献德开启了他的种桑养蚕之路,成为村里第一位“敢吃螃蟹的人”。
养蚕是个技术活,要求的技术含量较高,由于缺乏养殖经验,黄献德一开始只尝试种桑树10亩。为了提高养蚕技术他积极报名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还自费到外地去学习取经,空闲之余更是刻苦钻研养蚕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7年多的努力和发展,黄献德一家的桑园面积从10亩扩展至现在的60多亩,养蚕年收入从不足5000元到现在的40万元,真正实现了产业致富。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黄献德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他在管护好自家桑园的同时,积极为村里的桑农争取到小蚕共育室建设项目。通过带头育蚕,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蚕种,同时把种桑养蚕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村有100多户群众种植桑树2000多亩,年养蚕产值达1500多万元。2020年,黄献德被评选为沙里瑶族乡的“最美致富带头人”。
以身作则培育良好家风
黄献德家里一共有6口人,但只有2个劳动力,在种桑养蚕之前,他除了偶尔外出打零工,平时仅靠种植玉米和红薯等传统农作物维持家用,家庭收入微薄,4个孩子上学成了他们家致贫的主要原因。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黄献德深知作为农民的艰辛和不易,所以他在孩子的教育上特别用心。“我们山里人,如果不给孩子读书,他们就会像我们一样,没有文化、没有技能,一辈子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把小孩送进大学。”黄献德说,由于缺乏文化和技术,他在创业的道路上吃了不少苦头,走了不少弯路,他希望孩子们学好本领,走好人生道路。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在黄献德的坚持和鼓励下,几个孩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全都考上了大学。一个脱贫家庭出了4名大学生,黄献德家的教育成了当地流传的佳话,他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他的儿子黄建阳说:“我的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很重视教育。这些年来,他通过种桑养蚕,培养出我们家4个大学生,让我和姐姐、妹妹能够顺利步入大学,我很感谢父母同时也感到非常骄傲。”
“以家兴家、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这是黄献德张贴在大厅里的家风家训。黄献德注重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乐善好施的个性使得他在村里威望颇高,村里有红白事宜都邀他来帮忙主持大局,是群众心目中公认的“主心骨”。自凌云县开展“干部回乡 扮靓家园”大行动以来,他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加入龙化村乡贤志愿服务队,坚持从整治自家房屋及周边环境做起,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行动中,并鼓励村民利用空闲地建造“微菜园”“微花园”“微盆景”等,让大家主动加入到美化环境、扮靓家园的行动中。受到黄献德的影响,家里的孩子在周末返乡和寒暑假期间也积极加入到乡风文明建设和各类志愿活动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2022年,黄献德一家被评为沙里瑶族乡“最美家庭”。一条由绿叶银丝 “织就”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8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