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是客观报道新闻的,本身不应该成为新闻,但是在这次巴以冲突中,现场报道、记述真相的记者们却也被迫成为炮火中的主角。人们震惊地看到,半岛电视台统计说已经至少有100位记者的生命陨落在这场冲突中,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些伤亡是意外还是蓄意的战争罪行?巴以冲突,何以成为新闻之殇?
Part.1
当地时间12月23日,一位名为默罕默德·阿布·哈瓦迪的摄影记者在加沙东部地带采访时被以色列狙击手打死,根据巴勒斯坦记者协会统计,这是自爆发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被打死的第100名媒体工作者。从冲突开始以来,就不断有记者在采访或工作中遇难,保护记者委员会将这次灾难称为“现代历史上对记者来说最致命的战争”。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新闻是要用生命换的,记者有义务打仗的时候,是不能逃避的,要冲到第一线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全人类。在过去的历史上,记者冲锋在前,多有牺牲,但是和这次加沙地带的情况不一样。被打死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人数已经完全突破了过去的历史纪录,而且已经变成了有针对性的、故意的杀戮。”
以军究竟是否针对冲突中的记者进行攻击,有相关组织和媒体在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调查后,发表了调查报告和声明。
调查员 拉姆兹·凯斯:
“我们对以色列10月13日对一群记者的两次袭击进行了调查,发现两次袭击显然都是蓄意袭击,这是一种战争罪行。”
10月13日,至少10家各国新闻机构的记者在获悉部分武装人员试图从黎巴嫩渗透到以色列并发生跨境炮击的消息后,赶赴黎巴嫩南部的一处村庄进行现场直播工作,该地点距离以色列边境仅一公里多。而在记者的头顶,以色列无人机和直升机一直在高空盘旋巡逻。
路透社黎巴嫩分社社长 玛雅·格贝利: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们头顶上的监视无人机的声音就没有离开过,只有过短暂的停歇,但黎巴嫩南部的居民已经非常习惯听到监视无人机的声音了,所以这再次告诉我们,以色列可以从空中或从边境沿线的不同监视点清楚地看到记者们的行踪。”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因为媒体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记者身上穿的衣服,用的车,都有很明显的媒体标志,所以都能够被很明显地分辨出来。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以军打死了路透社的记者,当时以色列说他们没有分辨出来,是误杀的。后来路透社表示,根据各种证据,早在这前一个小时,以军的直升机就在记者们的周围低空飞行,不可能没发现他们是记者。”
正当记者们将镜头对准两公里外的一处以色列军事哨所,并拍摄到一辆坦克向黎巴嫩南部发射炮弹时,意外突然发生了,一枚坦克炮弹射向了他们,路透社记者伊萨姆当场身亡,法新社摄影师克里斯蒂娜受重伤,失去了一条腿,而37秒后,第二发炮弹击毁了半岛电视台的转播车。
法新社摄影师 克里斯蒂娜·阿西:
“我们周围没有哈马斯,真主党也不在我们周围,我们两次遭到以色列的袭击,不是一次。”
法新社视频记者 迪伦·柯林斯:
“七名记者穿着防弹背心,每个人都戴着头盔。记者胸前都写着新闻报道,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我们是新闻媒体。”
相关图像显示,被袭的所有记者都身穿标有媒体字样的防弹衣。而以军在明知记者身份的情况下,直接炮击并致1死6伤的事实令路透社、法新社等媒体极为不满。
路透社黎巴嫩分社社长 玛雅·格贝利:
“如此迅速地连续发生了两次针对记者团队的袭击,而且记者们如此清晰地可以被识别出来,这就有理由称这是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行为,并可能构成战争罪。”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这件事情有几点原因,第一,10月7日的袭击发生之前,有几家媒体的记者事先掌握了消息,但他们没有和以色列通报这件事情,虽然后来这家媒体澄清自己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和以色列的关系已经被影响了。现在以色列国内,由于很多误导的消息,让很多人对记者产生了很大的偏见。第二,外国的新闻机构和记者雇佣了很多本地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认为这些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了威胁。第三,对以色列来说,在战争期间以色列士兵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以军对于平民或者记者感到不确定的危险性的时候,就会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士兵不要面临威胁。当然以色列和美国现在都不愿意独立记者进去现场报道真实的画面,所以用这种行为也是来威慑和震慑记者。”
Part.2
为了寻求真相,路透社开始对这起记者遇袭事件展开了详细的调查,在第一时间联系了以色列军方后,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复。
10月15日,路透社的调查记者进入到当时的事发现场,并在现场找到了一个炮弹尾部的弹片,带回了实验室进行成分的分析。
根据多方的调查与分析后,路透社得出的结论是记者被袭击的炮弹是从以色列制造的“梅卡瓦”主战坦克射出的,这款坦克装配了以色列自制的120毫米高爆弹,有效射程4公里。
路透社黎巴嫩分社社长 玛雅·格贝利:
“多种独立的分析过程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这是一辆由以色列武器制造商制造的坦克,它是从‘梅卡瓦’坦克顶部的武器系统发射的,这确实是决定性的证据,让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辆使用以色列武器系统的以色列坦克,从以色列某个地点发射,击中了那些记者。”
也就是在路透社发布了最新调查后,以军方回应表示,10月13日伊朗支持的真主党武装分子对黎以边界沿线以色列一侧的多个目标发动了袭击,作为回应,以军使用大炮和坦克火力来阻止渗透,而遇袭记者所在区域正是一处活跃的战区。
路透社黎巴嫩分社社长 玛雅·格贝利:
“当谈到黎巴嫩南部时,他们已经多次明确表示,这是一个冲突地区,一直在发生交火,是非常危险的,但这些记者并没有与任何武装人员在一起,因为他们在距离山顶非常远的地方。”
有相关组织指出,这次事件很可能是以色列针对平民的直接袭击,必须作为战争罪进行调查,根据《国际刑事法院宪章》规定,故意杀害或攻击在战区工作的记者已构成战争罪。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据说有100位左右的新闻记者或者工作人员被打死,数字如此之多,令人发指,我觉得这是最近几十年以来从没有过的。在战场上杀害记者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犯罪行为,在今后的审判过程中都有可能被指定为战争罪。”
但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并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因此它拒绝接受国际法院的管辖权。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半岛电视台,还有几家国际记者的机构已经联合向联合国的国际刑事法庭提出,起诉以色列犯了战争罪。但是以色列的答辩是,巴勒斯坦不是一个国家,所以国际刑事法庭对此没有管辖权。”
Part.3
历史上,在巴以冲突中死亡的记者并不在少数,而最具有争议和影响力的其中一位是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资深记者希琳·阿布·阿格莱。
希琳出生于耶路撒冷,持有巴勒斯坦和美国双重国籍,1997年加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她一直专注于报道巴以冲突和阿以关系,帮助国际社会了解巴勒斯坦局势,也因此,她被称为“为巴勒斯坦人发声的开拓者”。2008年到2022年期间的巴以、加沙冲突的重大现场报道中,都能见到希琳的身影。
2022年春天,巴以局势再度紧张,3月下旬,以色列多地发生袭击事件,以色列警方称,袭击者中既有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相关联的以色列阿拉伯人,也有来自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军方以此为由,在约旦河西岸展开大规模的搜捕行动,重点突袭地区中的巴勒斯坦杰宁难民营。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约旦河西岸的管理区域被分为A区、B区、C区,在A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享有行政权和警察权,但没有军事权;在B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只有行政权;在C区,以色列享有一切权利,杰宁就在最复杂的A区。杰宁更复杂的情况是这个地方在《圣经》里边还享有很重要的位置,从一开始就有很多犹太的极端分子在杰宁市建立了自己的定居点。从1993年巴以和谈一开始,杰宁地区就暴力冲突不断,女记者希琳被杀那次也是由于在杰宁出现了暴力冲突。”
4月,希琳开始在杰宁工作,并在这里度过了51岁的生日。5月11日清晨,在得知以军袭击了杰宁市并围困了当地的一所房屋的消息后,她立刻赶往了现场,不幸的是,在以色列军方大规模搜捕行动时,她被子弹击中头部。
巴勒斯坦杰宁立法委员会成员 贾马尔:
“希琳当时走进这片区域,准备报道当时正准备前进的以军士兵。突然我们就听到了子弹的声音,子弹击中了希琳的头部,现在树上还留有子弹击中的痕迹。”
现场记者 哈内谢赫:
“每次我们试图接近她,以色列占领军都在不停射击。尽管阿里和希琳都受伤了,但射击并没有停止,以色列占领军故意不停地开枪。我可以清楚地判断,这是对我们这些记者的暗杀。”
希琳在送往医院后由于伤势太重不幸殉职,就在希琳的遗体从医院转移至教堂办葬礼的路上,以色列警察与抬着灵柩的巴勒斯坦民众发生了激烈冲突。他们使用警棍和爆音弹企图驱散挥舞国旗游行的哀悼者,在骚乱中,盖着巴勒斯坦国旗的棺椁一度摔落在地。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在以色列有很明确的规定,如果在集会上举着巴勒斯坦的旗帜,喊口号批评以色列,都属于犯罪行为。现在以色列监狱里边抓的很多人就是因为违背了这些规定,凡是涉及到政治性的集会,有几个人以上参加,就是违法的。办群体性的葬礼也是违法的。在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老百姓面对的是军事法庭的管理,是很严苛的。”
Part.4
根据美联社报道,以色列军方与媒体,尤其是巴勒斯坦记者之间的关系向来紧张,常有巴勒斯坦记者在报道约旦河西岸的示威活动时被橡皮子弹或催泪瓦斯打伤。
蒂娜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巴勒斯坦裔的记者,她的父亲曾出生并成长在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希伯伦城,本次冲突前夕,她试图回到这里,记录人们的生活,并希望告诉父亲故乡的变化。但当蒂娜与向导见面准备深入进入城区走访的时候,却被以色列军人拦下了。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本来就矛盾很深,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的所有巴勒斯坦人,包括记者在内对以色列的军事占领都是很不满的,所以和以色列军队之间就形成了很紧张的关系。以色列不仅仅把他们看成记者,而是首先把他们看作是巴勒斯坦人,所以关系紧张是可以理解的。”
在蒂娜的走访镜头的记录下,也让外界看到了希伯伦城里,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现状。13岁的女孩希尔瓦,被附近的犹太定居者指控持刀,并被以军审讯,女孩说自己被关了一个小时才被放走。也正是通过蒂娜的走访,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了希伯伦城的现状。希伯伦的居民巴斯玛称,不止一次,那些定居者抓着她年幼的孩子,然后把他们丢下去。
巴以恩怨已经持续多年,外界的人们不断地透过文字和影像了解这片土地上的苦难,而这些信息的背后,是一群人对停止战争的呼吁与对和平的向往。
巴以冲突是个颇有历史、本来已不新鲜的话题,但这次巴以冲突开打,还是有很多人惊诧于自己对真相、对历史的知之甚少。要达成和解、要解决困局,离不开充分真实的有效信息,离不开每一位前线战地记者、所有新闻机构为报道真相所做出的努力乃至牺牲。枪炮之下记者的生命如此脆弱,何况平民,在战争中保全性命谈何容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9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