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862年5月英王陈玉成被苗沛霖诱捕,送给胜保,受凌迟处死。临死前,陈玉成直言:“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还说他见风使舵,如同墙头草,将来连一个贼名也落不着。苗沛霖,声名狼藉,臭名昭著,但相对于李昭寿,苗沛霖还是差一个档次。很简单:苗沛霖得势时,嚣张跋扈,目无法纪;李昭寿,无论是势力强大,还是辞职回家,都是以“土皇帝”姿态傲视他人,目中无人,死性不改。
李昭寿,河南固始人,号称晚清“吕布”,前后投靠捻军、清军、太平军,最终还是投降清军,比“三姓家奴”还过分。若是活在同时代,三姓家奴吕布,都要甘拜下风,自愧不如。李昭寿声名狼藉,在清军、太平军、朋友圈均如此,但他却是李秀成崛起之大功臣。
01、对李昭寿,清朝又爱又恨,最终忍无可忍
1855年4月,李昭寿、薛之元7000兵马被道员何桂珍所部600人击败,然后投降清朝,击杀太平军。投降清朝后,死性不改,经常扰民,安徽巡抚福济下令何桂珍捉拿。谁知,李昭寿截获信件,提前动手,刺杀何桂珍等47位官员,而后投奔太平军。
1859年夏,李昭寿再次降清,并献出滁州、来安、天长。为拉拢李昭寿,利用他去招降纳叛,清朝赐予他新名字——李世忠。但是,李昭寿死性不改,不但霸占两淮盐场,还公开劫掠官银充当军粮,并与附近驻军起冲突。史载:“李昭寿拥兵自重,豪横不法,自滁以西,北属五河,皆其关镇,牧吏不能治民。”
曾国藩主持江南军务时,李昭寿依然嚣张,甚至公开殴打湘军成员,酿成“寿州争功案”。对此,《曾文正公全集》有载:“杨岳斌、曾国荃两军,均以与滁州交接为苦,往往口角争闹,酿成命案”。1864年,李昭寿辞职回河南老家,但死性不改,继续横行乡里,清朝决定动手,将其除掉。
02、在太平天国,李昭寿也是人神共愤
清朝方面,李昭寿名声狼藉,在太平天国,依然如此。1855年7月,李昭寿诛杀清朝官员,投奔太平军。天京事变后,李昭寿凭借自己在捻军中关系,将张乐行、龚得树、苏天福、孙葵心等拉入伙,带来数万兵马,也算是大贡献。可惜的是,李昭寿死性不改,继续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同僚,闹得民怨沸腾。
1858年初,陈玉成、韦俊攻打河南固始,李昭寿不但逗留不进,还公开劫掠驻军附近居民,败坏太平军名声。对此,陈玉成大怒,准备杀了他,后李昭寿下跪求饶,苦苦哀求,才逃过一劫。《两淮戡乱记》载,“陈玉成以其贻误军机,欲斩之,兆寿跪谢,久之乃已”。
李昭寿直属上司,李秀成在《自述书》中也说:“李昭寿之兵甚为多事,兵又扰民,逢到州县,要任其支取,不支,又扰民,各县将佐,被其打责”。可知,李昭寿就是“土皇帝”一枚,过于横行霸道,在太平天国也是声名狼藉。
03、在朋友圈,李昭寿臭名远扬
清朝、太平天国,李昭寿名声狼藉,在朋友圈更是臭名远扬。李昭寿,早年参加两淮“捻军起义”,追随“大汉明王”张乐行击杀清军。按理说,李昭寿对同样出自“捻军”之战友,应该坦诚相待,不说为朋友两肋插刀,至少不能在背后捅刀子,或者出卖之。
薛之元,李昭寿发小,从小一起玩泥巴长大的伙伴:同时起义反清,同时投降清朝,同时投降太平军,又接连投降清军。可以说,李昭寿、薛之元是铁哥们,关系非同一般。1860年,薛之元劫掠官银,再次反清,失败后投奔李昭寿。结果就惨了,李昭寿假装招待一番,然后将薛之元及其家属,全部送给清军处死。
1866年,魏王李蕴泰兵败,投靠老朋友李昭寿。结果还是一样,李昭寿给顿饭吃,然后“送给”清军处死。1871年,张特滕、任汶、张昆兵败,投奔老朋友李昭寿,也一样被“送给”清军杀死。可以说,李昭寿眼里只有“利益”,压根就没“义”。
04、对李秀成,李昭寿是大功臣,两者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李昭寿,对不起清朝、太平天国、朋友,但对上司李秀成则不好评论。李昭寿既是李秀成崛起之大功臣,又差点将其打落神坛,乃至推入万丈深渊。1855年7月,李昭寿来投奔,后去捻军招来张乐行、龚得树、苏天福、孙葵心等,天王很开心,册封李秀成地官副丞相,跻身准高层。李秀成《自述书》言:“招张乐行、龚得树这般人马,声称百万之众,是以天王降诏来寻,加封我做地官副丞相。”
1859年,李昭寿叛变,诱降江浦守将薛之元,再次围困天京。接着,李昭寿书信李秀成,建议他归顺朝廷,享受荣华富贵。此时,李秀成地位低,不具备与陈玉成平起平坐之资格,李昭寿前来“诱降”,也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此,李秀成犹豫了,没有果断拒绝,后果很严重。
双方书信往来,被洪秀全获悉,天王大为惊恐。为此,洪秀全扣押李秀成在家属做人质,还封锁长江,不让李秀成渡江回京申诉。天王猜忌、怀疑,清军又猛攻浦口,李秀成处境非常艰难。
好在李秀成意志坚定,没有投降清朝,但长期以往就不得而知了。李昭寿呢?继续找机会联络李秀成,引诱他叛变,给清朝效力。结果,洪秀全无奈,只能拿出好处拉拢李秀成,就是册封他为忠王千岁,寓意“万古忠义”。如此,陈玉成册封英王千岁一年后,李秀成才受封忠王,李昭寿之“功劳”可想而知。
对于册封忠王一事,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如是说到:“那时李昭寿有信往来,被天王悉到,恐我有变,封我忠王,乐我之心,防我之变,我实不知内中提防我也。”可知,在李秀成看来,他能册封忠王,不是功劳多么显赫,而是因为李昭寿诱降,洪秀全害怕自己投降,所以封王拉拢。
册封忠王千岁,李秀成名义上取得与陈玉成平等地位,这是他崛起之关键,李昭寿无形中成为大功臣。也许是这原因,李昭寿投降后,李秀成非但没责怪,还将他家属送出天京,让李昭寿一家团聚。
综上所述,李昭寿声名狼藉,臭名远扬,堪称晚清“吕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1864年4月,天京陷落在即,清朝不再需要李昭寿,他只好辞职回家。但是,李昭寿不知收敛,继续横行江湖,与朝廷在籍命官陈国瑞起冲突,公开在扬州械斗,让清朝颜面扫地。1881年,李昭寿殴打贡生吴廷鉴,慈禧下令将其处死,以示惩戒。可以说,李昭寿是“作死”,若能低调点,也能善终。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李秀成自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3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