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大熊猫的“乡愁”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2-20 16:28:00 来源:封面新闻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大熊猫的“乡愁”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大熊猫的“乡愁”

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内的大熊猫。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大熊猫的“乡愁”

秦岭108廊道核心区废弃公路。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大熊猫的“乡愁”

108国道秦岭隧道口。

1570米,这是108国道的秦岭公路隧道横穿秦岭主脊的长度。但,如果是在2000年之前来到这儿,则必须要在山间盘上13公里的距离。

这13公里,不仅是分隔中国南方和北方的13公里,也是隔断了秦岭野生大熊猫两个种群的距离。特别是东侧的天华山局域种群大熊猫数量仅为20只,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

2005年9月,在陕西省林业厅的支持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陕西省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了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有效管理项目,即108廊道项目。今年5月,在廊道的东侧,红外相机首次拍到了大熊猫活动的影像!

两群被分隔了30年的大熊猫,在人类持续18年的努力之下,正在慢慢地靠拢……

野生大熊猫消失在国道两侧

从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著名景点“熊猫谷”一路北上,汽车便行至秦岭隧道口。不远处双向两车道左边,一条小道已是杂草丛生。散落在车道上的小石子,更是让原本不宽的道路显得狭窄逼仄。

这便是秦岭隧道修通之前的108国道,在秦岭的主脊之上,缠缠绵绵13公里。

尽管川陕公路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编入108国道,但从周至县到汉中市的秦岭段,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贯通。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铺设好沥青的道路更是成为四川和陕西两省之间的交通要道,高峰时期每年在这条山脊上穿行的各种车辆超过40万车次。

野生大熊猫,从路两侧逐渐消失了。

“我刚来的时候,还有同事曾经在这附近救助过大熊猫,但后来就越来越难见到大熊猫的身影了。”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的朱云科长是上世纪90年代来秦岭工作的,最初是在林场从事伐木和补种工作。1999年,全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龙草坪林业局也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工作重心从森林采伐向森林资源保护、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转型。

即便是这样,2003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仍显示,秦岭大熊猫被农田、道路和村庄等割裂为五六个局域种群。特别是108国道,把大熊猫栖息地分隔为东西两片,西边的兴隆岭和东边的天华山种群已经完全被国道隔断。

相关资料显示,当一个大熊猫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小时,由于种群内基因多样性降低、近亲繁殖等因素,很有可能会导致其后代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进而大范围提高种群的生存风险。东侧的天华山局域种群大熊猫数量仅为20只,生存风险较高。只有尽快与西侧的兴隆岭核心种群连接,才能够改变天华山种群的生存状况。

从8.7公里到500米

怎么让被108国道隔断的两个大熊猫种群再次靠拢,成了悬在众人心中的问题。大熊猫生性敏感,领地意识强,不仅对生存的环境要求高,而且不爱与人类接触。尽可能排除人类活动的干扰,让大熊猫重回山林之间,是最理想的方案。

“2005年,我们申请到了国家林业局、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开始在这一区域联合实施了大熊猫走廊带恢复与管理项目(108廊道项目)。”朱云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种竹子。大熊猫99%的食物来源都是竹子,在不同季节采食竹子的不同部位。想让大熊猫回来,就必须把它们的口粮先预备好。“这片竹子就是我们十多年前种下的,你看看现在长得多好。”顺着杂草丛生的小道往秦岭主脊上走,道路两旁已是修竹成林,微风拂过,沙沙作响。朱云介绍:“在秦岭地区,大熊猫最爱吃的是秦岭箭竹和巴山木竹,因此我们主要种植的也是这两种。”

十余年间,不间断地种植让这片区域的竹林面积增加了3000亩。除了准备口粮以外,108廊道项目还实施了诸多减少人为干扰的因素,采取了社区替代生计发展、社区节柴灶、对廊道区域封闭管理,以及对周边访客行为的引导等措施。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出现在秦岭隧道上方的大熊猫,正慢慢向这里靠近。

2003年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廊道两侧的大熊猫活动痕迹最短距离为8.7公里;2012年,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距离这条廊道的最短距离已经缩短到了4公里。

而在2022年,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发现,有一只大熊猫在秦岭108廊道核心区废弃公路西侧约500米处活动。今年5月,红外相机在108国道东侧拍摄到一只成体大熊猫活动照片,这是在廊道设立之后首次在108国道以东拍摄到大熊猫。

出走了三十年的大熊猫,正在慢慢地向廊道靠近。

藏在深山的摄影家

“快来看,这一串是豹猫的脚印!”行走在小道上,朱云的同事蔡琼惊喜地向众人分享自己的发现。蔡琼跟朱云几乎是同一时间来到龙草坪林业局工作,自从保护区建立后他俩就一直在一个科室工作。蔡琼爱摆弄照相机和各种设备,一逮住点空闲,便扛着相机去山间拍照。

拍了照,自己欣赏还不过瘾,他会放到各种摄影论坛上与大家交流。蔡琼拍到的动物中,有很多是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因此,在摄影圈内他的网名“秦岭阿琼”声名赫赫。提起自己拍的动物,蔡琼有些许得意,“我拍过最珍奇的鸟类是四川林枭,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蔡琼掏出手机点开相册,几千张照片里大部分皆是动物,有鸟、有羚牛,还有大熊猫。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张蔡琼跟野生大熊猫的合影,大熊猫吃着竹子,蔡琼站在旁边咧着白牙,“这张照片是在三官庙附近拍到的。”

“只要季节合适,总会碰到它们的。”工作二十多年来,蔡琼在野外也看到过几次大熊猫,不过与大熊猫粪便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介绍起这些来,他头头是道,“大熊猫粪便其实挺好辨认,里面有很明显的竹子碎片。”

除了辨认大熊猫的粪便之外,蔡琼察看竹林是否被大熊猫啃食过也很有经验:“如果一根断掉的竹子,旁边留有一根竹皮子,那就是大熊猫吃过的。”

但遗憾的是,在秦岭隧道上方的废弃公路沿线,目前还未发现大熊猫进食的痕迹。蔡琼站在崖壁边往下指,“不过在下面的区域内,离路边几米处有一个地方,已经发现有大熊猫开始吃竹子的痕迹了。”

上下齐心的保护

广袤的秦岭沟壑纵横之间,生活有无数生灵。不仅仅有野生动植物,还有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

车辆顺着108国道往前开,每隔一段就会遇到当地村民开设的小店,除了日常百货之外,还有一样很重要的秦岭特产——蜂蜜。看似毫无关联,实则这也是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一部分。

“保护区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社区可持续发展实践项目。”朱云介绍,其中包括了中蜂养殖、中草药种植、节柴灶改建等,受益人数占整个区域人口的80%。在提高村民们收入的同时,减少了人类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

另一方面,村民也慢慢转变身份加入野生大熊猫保护团队,当起兼职护林员。如今,村民们一旦发现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需要救助,便会立刻向保护区报告。

目前,陕西省正全力推进秦岭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将秦岭南北麓山地典型的植被垂直带谱,大熊猫、朱鹮、川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供给区、重要自然遗迹和名山大川等划入秦岭国家公园规划范围。此外,当地还将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与四川省、甘肃省共同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立法。

“无论是秦岭大熊猫国家公园,还是未来的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保护工作我们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朱云说,“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把这里变成更适合大熊猫和其伴生物种生活的地方,逐渐实现秦岭大熊猫东西大团圆的结局。”

“五年之后,到这里来看大熊猫!”朱云信心满满地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刘彦君 周琴 伍勇 摄影报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0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秦岭野生大熊猫首次现身这里!西安最新发现!
...岭两个局域种群,阻断了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1999年,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原隧道上方翻越山脊的13公里公路弃用,为了使两个局域种群与恢复连通,自2005年开始,林业部门利用弃用
2024-11-25 13:55:00
108国道秦岭廊道人工竹林现大熊猫进食痕迹
...被分割为天华山与兴隆岭两个局域种群。2000年,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108国道来往的车辆减少,种群的隔离有了缓解的希望;2007年京昆高速西安至汉中段建成通车,车辆对
2023-09-02 11:01:00
誓引碧水润长安
...工作室被命名为“陕西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秦岭隧道群项目在2013年荣获有国际工程咨询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迪克“百年工程项目奖”。 扎根秦岭 绿水青山写传奇自从从
2023-02-20 03:56:00
...段桥隧检测维修二队的职工崔笑天、李豫等人驱车前往大秦岭隧道进行巡视检查作业。当车辆行驶到桃园子时,李豫指着窗外惊呼:“快看,那边卧着一只四不像!”大伙儿慢慢靠近观察,原来是一
2023-09-17 09:20:00
以“一己之力”替川渝挡沙尘?凭什么是秦岭?
...与“东洋界”。南北方动植物在秦岭交融、荟萃,羚牛和大熊猫能在不同海拔高度各自安居。而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更为直观的则是南北方集体供暖区的划分——与淮河流域的“供暖混战”不同,秦
2023-04-17 17:55:00
“蓉宝”背后的故事——中国保护大熊猫之路
...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市开幕,以大熊猫“芝麻”为原型的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火出了圈”。这是在成都大运会成都博物馆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内拍摄的“蓉宝
2023-07-29 10:19:00
穿越秦岭隧道“气候骤变”视频系拼接,作者道歉
...近日,一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段自称是驾车穿越秦岭隧道的视频显示,进入隧道时山上的树木仍较为茂密,而当车辆穿过隧道后,外面的山体已被雪覆盖。视频发布者称“就是穿过了这条隧
2024-02-28 11:02:00
点赞550万的秦岭隧道视频系拼接?质疑者发声,作者道歉
近日,一段汽车穿越秦岭隧道、隧道两端景物迥异,凸显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抖音视频爆火,引发了550多万人点赞、62.2万人评论。视频作者王先生称:“穿过秦岭隧道后我才明白,为什么
2024-02-26 17:15:00
耗资40亿!上万中国人在秦岭上“掏”了一个洞,搞出一条世界之最
...展现了其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秦岭隧道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同时,隧道的建设还为秦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2024-01-24 11:3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在地化儿童水墨画教学研讨会在东北师大附小举行
2025年11月7日,“在地化儿童水墨画教学研讨会”在东北师大附小繁荣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吉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会指导,由吉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
2025-11-08 21:50:00
宏大叙事·早期中国——博物馆策展联盟主题交流暨“吉金·中国”展览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11月8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承办,博展联盟协办的“宏大叙事·早期中国——博物馆策展联盟主题交流暨‘吉金·中国’展览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025-11-08 18:51:00
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公交急诊医生” —太原公交二公司修保车间马路救援纪实
城市的每一条公交线,都是市民出行的“生命线”。当公交车在运营中突发故障,总有一群身着反光背心的“公交急诊医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2025-11-08 18:07:00
洪崖山国有林场2个蒙古栎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现场审查
近日,由洪崖山国有林场选育的“洪崖山1号”“洪崖山2号”两个蒙古栎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现场审查。“洪崖山1号”“洪崖山2号”是洪崖山国有林场新品种培育团队于2020年在蒙古栎收集圃发现
2025-11-08 13:16:00
央媒看太原11月5日,新华社客户端以《特写:17个女孩的3分半钟》为题,报道了太原市聋人学校17个无专业舞蹈基础的女孩
2025-11-08 07:15:00
河南3人入选!2025年第二批“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揭晓
大河网讯 11月6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
2025-11-08 07:02:00
央媒看太原11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山西太原男子跌落山沟被困多方合力紧急救援》为题,报道了太原一男子在户外探险时跌落山沟被困
2025-11-08 07:15:00
擦亮文明窗口|崂山区:看派出所民警如何化身“救火队员”化解身边纠纷
鲁网11月7日讯生活中,难免遇到让人“心头一慌”的麻烦事,车辆突然不见、邻里争执不下、家庭矛盾升级……每当这时,他们却一直都在
2025-11-07 11:42:00
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李晓萱 郑艺佳)近日,泡泡玛特某平台官方直播间在推广某款IP周边产品时,两名现场工作人员的私下对话被直播间收录
2025-11-07 12:10:00
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7日消息,为指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2025-11-07 12:11:00
近日,一网友通过“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反映,自己不喜欢名字“丽春”,跑了4次派出所,两次提交申请材料要求改名
2025-11-07 12:28:00
“经纬共生,澜湄艺境”国际艺术展暨学术论坛将于2025年11月29-30日在泰国曼谷举行
——共庆中泰建交50周年,推动区域文化艺术交流为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泰两国艺术与人文交流的深入发展
2025-11-07 13:28:00
【名医预约】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团队即将莅临泰安市中医医院,开展高水平多学科诊疗及学术交流!
鲁网11月7日讯为了让泰安的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诊疗服务,11月16日,我们特别请到了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旗下的核心医疗团队亲临泰安
2025-11-07 14:06:00
外卖小哥、网络主播集体发声!这份文明宣言请查收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请您珍视职业声誉、请您内容真实守底线、请您自觉抵制低俗虚假内容……”11月5日晚,在2025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上
2025-11-07 14:11:00
小叶医探 | 安徽疾控最新研判!手足口病疫情或达近十年高峰
大皖新闻讯 今天是立冬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也意味着进入了呼吸道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11月7日,“小叶医探”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2025-11-07 1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