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中国的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统治阶级为了对其进行奴役,制定了许多针对女人的“行为规范”,其中尤其以“三从四德”流毒最深、影响最大,直到解放时,在民间还基本保留了这样的封建意识。那么,何为“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三从”即“从父、从夫、从子”,未出嫁时从父,出嫁后从夫,夫死则从子。这在古代时几乎成了“铁律”。“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主要思想是提倡“男女有别”、重男轻女。我们今天只说说“三从”。在“三从”存在的时候,很少还有人知道有过一个关于女人的“三护”。何为“三护”?
清俞樾撰(号曲园先生)在他的《茶香室三钞》卷五中,曾引《华严经音义》说了“女人三护”。他说:“唐沙门慧苑《华严经音义》卷四云有:女人志弱,故藉三护,幼小父母护,适人夫婿护,老迈儿子护。案儒书所谓三从,佛书谓之三护。”也就是说,古代所说的女人有“三护”就是这个释义了,而正式的出处是《华严经音义》。那么,这个“三护”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华严经》是佛学最经典的经文,它大约就是当年“唐僧”费心千辛万苦,从印度取回来的经文之一吧。这部经在唐代和尚慧苑对其进行了翻译,因为原经是以梵文写成,普通人是读不懂得,翻译后叫做《华严经音义》。关于女人的“三护”大约明确提出的就是在部经里面的了。
在古代,印度女子的地位在社会上原本非常低微,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其未必能比中国更好,因此在“佛”的眼中和“俗人”眼中,女人的地位则正好相反。在世俗的观点上,妇女在宗教上被视为秽恶,也许这也正是其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了。而佛家的“同情”,也正是在目睹了其“悲惨”的生活,基于同情和宗教的发展需要,才会有这种思想。
但不管怎么说,这部《华严经》流传到中国,至少在唐代这种经义还是被接受的,至于其现实并未因此而得到改观,大约还是受传统文化、或封建统治的需要吧。可是,问题又来了,“三从”与“三护”有何不同?
事实上,“三从”与“三护”的区别,在于“权利”和“义务”的归属问题。“三从”表面上是一种顺从,或者说是屈服,其实性质上上“利他”的,对于女人来说是一种“义务”;而“三护”则是“权利”,是女人的一种待遇了,如果从男人的角度来说是“利他”的,从女人本身则是“利己”了。
曲园先生说“三护”即“三从”,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从表面上来看形迹虽似,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很大地不同了。我们知道,佛教是否起源于印度,但确实是兴盛于印度。佛家以慈悲为怀,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而《华严经》中有如此教义(或观点),也正是体现了佛家的“慈悲”。那么,曲园先生为何会有这种认识?
“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最初形成时只限于服丧守制时间,后来在儒家学派逐渐形成之后,成为了儒家的主要思想,而在主旨上则有断章取义之嫌了。我们知道,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逐渐形成,秦汉开始则道家与法家逐渐消失,或经过调合形成了儒家,汉武帝之后基本历代都是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而“三从”则为儒家所定义流传,才是后来的这个样子。可是,又有一个问题了,既然此说出于印度佛经,与我中华何干?这样想就错了。
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说,但是,在《庄子》里有引述上古帝尧的话,说“嘉孺子而哀妇人”,这是将小孩和女人放在了一个同等的位置,认为他们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是需要人们关怀和照顾得,其主旨与佛经中的“三护”不谋而合,出发点是一致的。
事实上在先秦以前,或者再往前推一点,至少在战国以前,女人的地位在中国其实并不低下。那时的女人才不受那些过多的封建条条框框限制,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三从四德”、贞节妇道等。如秦惠文王娶的楚女曾与义渠王子有染,还经过了张仪之手,这个他是知道的,可他并没有嫌弃。再如,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受尽了老婆的折磨,如果真的当时就出现了所谓的“三从”,如后世一样,她岂敢如此?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之博大实不可言,它是中华文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如“三从四德”这样的妇女行为规范实不敢苟同,乃就为儒家思想的一大污点。纵观中华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之初在“人权”上还是先进于后世(只指古代)的,不知后来路怎么就走歪了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8 22:42:3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