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1月13日下午,由江南时报和江苏交控系统联办的新闻宣传培训班走进《新华日报》报史馆。一张张或新或旧的报纸,一则则耳熟能详的新闻,一条条跳跃报头的标题,连接着历史上的昨天与今天,诉说着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
泛黄的老报纸 珍贵的独家记忆
在报史馆的众多藏品里,有这样一份原件——一张通体泛黄、边角破损的号外,它为全中国人民捎来了解放的消息,带来了胜利的喜悦和未来的希望。
1945年8月10日夜,日本帝国主义接受波茨坦条约、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特大消息刚刚传到重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立即行动,加班赶印新华日报号外,特大字号的标题庄严厚重、醒目耀眼—《接受波茨坦宣言 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张号外是当年我党主办的所有报纸中,最早向全国发布日军投降消息的报纸,被誉为独一无二的历史符号,时效极致的新闻瑰宝。
像这样的珍贵藏品馆内还有很多,最早提出“百团大战”这一名称所进行的新闻报道、多次使用“开天窗”的方式进行抗争的头版头条、刊登着革命艺术家版画作品的报纸……作为“党的一方面军”,《新华日报》以笔为枪,与敌人争夺舆论的宣传阵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
见证时代变迁 培养文学新人
1989年元旦,毛泽东题字的“新华日报”四个大字第一次变成了“中国红”,《新华日报》第一批彩报诞生;1998年1月起,全面彩色印刷,散发着黑白墨香的报纸成长为8开彩印大报纸,宣告《新华日报》的印刷从此告别“铅与火”,跨入“光与电”的新时代。
跟随《新华日报》一起蜕变成长的,不仅是新闻印刷技术。来到“坚持群众办报传统”的板块,这里记录着几位文艺名家与新华日报的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当代文学悄然兴起,作为一张人民的报纸,《新华日报》始终耐心细致地关爱读者、培育作者,挖掘优质作家资源,培育有潜质的青年人才。儿童文学家黄蓓佳常常回忆18岁那年在《新华日报》投稿《他们又长大了》一文的经历,副刊编辑王劭花了很多功夫边抄写边修改,见报时还配了插画。“是《新华日报》陪伴我走上文学道路”,黄蓓佳曾这样说。
《新华日报》的发展,反应了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辉煌成就,见证了国家、社会、人民的历史变迁。
踏上新的征程 使命初心不改
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一个集团。一手抓新闻宣传,一手抓事业拓展,在年轻态创新发展的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如今,《新华日报》已经是拥有14报、8刊、13家网站、9个客户端、109个微信微博账号以及30家参(控)股公司的现代化全媒体集团,完成了从“纸”媒到“智”媒的华丽转身。
报史馆内,用满满的一面墙致敬“逆行”的新华铁军,从抗击“非典”到新冠肺炎战“疫”,从汶川大地震到盐城特别重大龙卷风冰雹灾害,从1998年抗洪、2008南方冰雪灾害到2020防汛抗洪救灾……新华报人既是记录者,也是逆行人。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新华报人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做负责任的报道,做有意义的宣传,这些宝贵的“发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地参观《新华日报》报史馆,深刻了解《新华日报》的前世今生,才发现,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新华日报》,历经85年的峥嵘岁月,灵魂依旧火热。年轻的新华日报全媒体集团,继承了老报纸的使命初心,始终勇立时代潮流,为人民发声、为时代放歌,如明灯般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4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