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花水诚夫妇和马晓萍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沙沟乡大寨村,距离上海市1790公里,因干旱少雨,饱受贫穷所困。20年前,通过媒体牵线,上海市民花水诚,在这里结识了一个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小姑娘马晓萍。在此后的20年里,花水诚持续帮助这个贫困向上的女孩,不知不觉间,成了女孩心中另一个“爸爸”。一封封飞跃南北的书信,像一根充满希望的绳子,将成长在贫困之中的马晓萍,从逆境中一次次拉了回来。
[相识]
花水诚与马晓萍相识,起源于一篇报道。
2004年,花水诚在解放日报上首次读到了“西海固”的故事。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固原等几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由于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西海固”常年饱受贫穷所困。那里的孩子,每天只能靠着馍馍加土豆维持生活,读书、学习都异常艰难。
彼时,作为一个10岁女孩的父亲,花水诚被当地学生贫困但向上的生活状态深深触动。他辗转联系到了西吉县团委副书记马学孔,向对方提出,希望能够捐助一个和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孩。
当时,花水诚的想法很简单。一方面,他希望为改善当地孩子的生活尽绵薄之力。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有一个共同成长的伙伴,两个出生在不同境遇下的孩子,能够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就这样,马晓萍出现在了花水诚的视野之中。那时,她刚好11岁,是一个六口之家的长女。她所生活的大寨村,被联合国定义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村落。但这个自强不息的女孩,靠着一点点土豆和咸菜,每天努力地学习和生活着。
花水诚为对方寄出了第一笔学费,马晓萍向花水诚花寄来了书信表达感谢。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就这样第一次产生了联系。
[牵挂]
在此后的通信过程中,花水诚逐渐了解到,和当地的不少孩子一样,马晓萍有时也很迷茫。
由于经济条件的局限,马晓萍的许多同学和朋友,都早早地离开了校园。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很早就结婚生子了,还有一部分人则早早辍学去打工。
一种声音一直环绕着马晓萍:小学毕业的要去打工,中学毕业的要去打工,大学毕业的还是要去打工,既然如此,小姑娘读那么多书做什么?
在与花水诚的书信来往中,马晓萍曾多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迷茫,她也曾明确地表示,她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读下去。
每当发现小姑娘透露出这样的想法,花水诚都会耐心回应,他一遍遍鼓励马晓萍,一定要继续读书。他用自己的经历鼓励马晓萍:“当年我们是没有那个条件才没有读书,如今你有这个条件,为什么不读书呢?”
2007年9月,因为眼睛做手术、家里交不起电话费等原因,马晓萍突然“失联”了。在一个多月没收到马晓萍的来信后,着急的花水诚将电话打到了马晓萍所在的中学,他担心马晓萍遇到事情。
老师告诉马晓萍,一个来自上海的花叔叔打电话找她。在接到花水诚电话的那一刻,马晓萍的眼泪哗地一下涌了出来。这是他们第一次通话。那一刻,马晓萍觉得,自己是有人惦念的。
马晓萍是一个庞大农村家庭中的长女。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照顾5个孩子,作为大姐的马晓萍,时常感觉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远在上海的花叔叔一家,让这个女孩多了许多勇气。“和村里的同龄人相比,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一个比我父亲更能理解我的叔叔。”
花水诚说,他愿意在马晓萍的世界里,扮演那个无条件支持她的人。
他告诉在初中阶段的马晓萍,尽管大胆地争取读中专的机会,他愿意为她支付异地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他鼓励中专阶段的马晓萍,努力申请大专,并时不时为马晓萍提供经济补贴。马晓萍大专毕业后,他鼓励对方走出乡村,力争到东南沿海发展。
在这份持续的鼓励下,马晓萍没有辜负花水诚的希望。如今的她已经大专毕业,定居厦门。从事财会方面的工作的她,早已摆脱了曾经的命运轨迹,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独立女性。
[思考]
2024年5月,花水诚突然接到了马晓萍的电话,她说,自己要来上海出差,想要见见花水诚夫妇和他们的女儿花中雨妹妹。这是在长达20年资助后,花水诚首次见到马晓萍。曾经的那个瘦小的女孩,如今已经30岁了,她出落得亭亭玉立。眉眼间,闪烁着成熟和自信。
毕业后的这些年里,马晓萍一直想着回报花水诚。她多次试图在自己人生的重要节点,比如第一次发工资,比如过父亲节时,向花水诚转账。但每一次,都被花水诚拒绝了。
花水诚说:“我真的不图这个。有人问我,花这么多年资助对方,到底图什么?我觉得这个想法就不对。我的出发点,就不是图什么,我是希望能够真正的帮助到这个孩子,帮助她走出贫困。”
从这个角度来说,花水诚成功了。他的成功不止源于那一笔笔及时的汇款,更缘于那一封封往来于南北之间的书信。
这些书信,如同一道温暖的绳索,一头握在大诚市的热心人手中,一头握在偏远山区的贫困孩子手里。它牵引着黄沙中的马晓萍,一步步走出认知层面、精神层面的局限。
如今的马晓萍,早已度过了迷茫的少年时代,她成熟、自信,拥有着更广阔的眼界和认知。这是花水诚赠与她最重要的礼物——一个开阔而光明的未来。
花水诚说,在“马晓萍”的背后,仍有千千万万个“马晓萍”需要帮助。
或许,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如今的“马晓萍”们,很多已经拥有足够多的物质支持,但如何真正从精神层面长期帮扶他们,让他们的视野不被眼前的贫穷所局限,更值得探究。
上海父亲花水诚和马晓萍的故事,或可作为一个样本,供更多希望帮助“马晓萍”们走出困境的热心人,予以参考。
晨报记者 张益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4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