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这一次,“躺枪”的对象是李荣浩和他的《乌梅子酱》。
“开枪者”依然是那个丁太升。
在两年前,音综《天赐的声音》里,丁太升的毒舌“见血封喉”:他能在歌声中找出“九曲十八弯”来,然后让歌手开始怀疑自己,让大众怀疑自己的耳朵。
也许是读书多的原因,他总是有办法把质疑的对象裹挟进自己建构的理论体系中,然后以自圆其说来证明对方的不堪,他似乎喜欢复杂的东西,所以,“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被他视作了“俗不可耐”。
甚至,用“俗不可耐”这个词来形容这首歌,“俗不可耐”这个词,都变得俗不可耐起来了。
他的复杂就在于,既然知道用“俗不可耐”这个词形容而俗不可耐,为什么不干脆用其它的词来形容呢?
所以,有些时候,会不会是他自己想太多了。
比如,过度阐释“小镇青年”和“初中毕业的文艺骨干”。
在丁太升的眼里,李荣浩这首用“俗不可耐”来形容都俗不可耐的《乌梅子酱》,没有诚意,而消费的对象,则正是“小镇青年”、“初中毕业的文艺骨干”和“打工者”。
难道这三类人,是新时代下的“三俗人员”。
难道,丁太升自己不是打工者?
也许“音乐没有好坏之分”的话的确有失偏颇,但音乐难道有“贵贱之分”?
那么怎样的音乐才有“贵气”呢?
在丁太升的眼里,“好的声音艺术家”应该“向上突破,而不是向下兼容”。
他认为,“向下扎根”的本质是“跟广大的老百姓站在一起,以他们的审美作为标准去创作”。
他认为,“并不是说为老百姓创作不好,而应该是努力去突破自己的极限。”
“所以,那些鸡贼的创作者们,他们就想了,万一我的创作,老百姓听不懂怎么办?他们听不懂了不给我点赞怎么办,不去转发怎么办?”
他的这番话,会让我想起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就时常为了自己创作的新诗而“向下兼容”,他怕老百姓看不懂他的诗,而向他们“妥协”。
所以才有“老妪能解”这个成语。
作为一位创作者,如果不考虑他的作品在人民群众中的接受程度,那么,即使艺术性再高,也会“曲高和寡”。这样“贵”的作品,谁来为它买单?
也许,丁太升的想法本身是好的,问题在于他给李荣浩们身上压的担子太重了,要把“阳春白雪”唱得“下里巴人”都喜欢,这样的要求太高。
也不需要把“艺术”这个词“渲染”出一片神圣的色彩,能让老百姓喜欢并传唱,开开心心地唱掉一天的烦恼和忧愁,又何尝不是一件“正能量”的事呢?
其实呢,“大道至简”,有些歌词写得简单点,也许更能打动人心,比如李敖作词的这首《只要一点点》:“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3 12: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